第一代:王导迈过的三道坎

乌衣巷中的王家,不是一般的王姓人家,而是琅邪王氏。

琅邪王氏是东晋南朝首屈一指的门阀世族,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家。后人提到中国历史上的门阀世家,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多半是这个琅邪王氏。这个家族的命运,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随着政局的变动而沉浮。他们的作为,也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解读这个家族的命运,不仅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还可以透视中国历史上政治世家的发展规律。

琅邪王氏是从东汉末期就开始发迹的政治世家,西晋后期开始显赫,先是王家的王衍担任了太尉,成为掌权人物,再是王澄出任荆州刺史,王敦出任青州刺史。当时,王衍不无得意地说:“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但王家富贵真正的奠基者还是后来居上的王导。王导和后来的晋元帝、当时的琅邪王司马睿关系密切。中原大乱,他推动司马睿去东南地区独当一面。两人瞅准机会,拉上人马在公元309年搬到了建邺(今南京),带动了“元嘉南渡”的浪潮。

初到江东,王导就遇到了奋斗史(或者说是琅邪王氏发家史)上的第一道坎:立足不稳。

当地人对司马睿及王导等南渡世族很冷淡。江东的世族大姓轻蔑地称司马睿、王导等人为“伧父”。人心不附,威胁着新政权的稳定。于是,王导在秦淮河边导演了这么一幕,让司马睿站稳了脚跟:司马睿坐在奢华的肩舆之上,在皇家仪仗的簇拥下,缓缓而来。王导等北方世族和名流都恭恭敬敬地骑马跟随其后。整个队伍威严肃穆又不失豪华热闹,将西晋王朝的泱泱皇室风范展现给了江南世人。江东大族受到了极大震撼,纷纷前来拜见。史载:“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东晋建立前夕,王导是司马睿政权的支柱力量。司马睿对王导的辅助和拥立之功深深感激,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登基之日竟然拍拍龙椅的空处,招呼王导“升御床共坐”。王导再三辞让,司马睿这才作罢。至此,琅邪王氏达到了权势的高峰,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兵强马壮;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另外,王家在东晋南朝时期出了八位皇后。民间形象地形容为:“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掌权的鲜明特点是“清净为政”。身逢乱世,矛盾丛生,东晋王朝的统治很脆弱,可以说在北方南渡世族和南方土著世族的平衡之间走钢丝。王导善于调剂双方的矛盾。他礼遇南方土著,对他们很客气,阻止南渡的世族侵犯土著世族的利益。同时,王导又尽力满足南渡世族的利益要求,在南方世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帮助南渡世族恢复元气。为了维护世族大家的利益,王导强化了门第出身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出身决定地位,豪门垄断利益。出身豪门大族的子弟,就算是块木头也能平步青云;出身寒门地主的子弟,就算是文曲星下凡也只能位列下僚,终身埋首文山案牍没有出头之日。豪门大家占尽膏腴之地,奴婢成群,竟享有种种特权。王导对东晋南朝世族势力的恶性膨胀,是要负责任的。

可在东晋之初,史载王导“镇之以静,群情自安”,赢得了各方面的赞许,尤其是得到了世族大家们的支持。琅邪王氏得益于王导的成功作为,迅速壮大,从西晋的一个二流家族后来居上,成为东晋的一等豪族。

不过,王导的“清净为政”类似于“无政”,各方面都不得罪,和稀泥,把矛盾遮盖了起来。是矛盾,总是会爆发的。王导很快遇到了第二道坎:皇帝猜忌、兄弟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