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条进京的古粮道刘子扬口述(第2/11页)

从朝阳门下地铁的桥,就是老的朝阳门桥,朝阳门桥的底下就是护城河。前面这一段就是刚才咱们上车的地方,叫关东店,整个是过去老北京的城乡接合处。我住的这地方叫东大桥,东大桥这儿过去也有一个桥,是出北京之后的第一道桥,对北京防务也有作用,从这儿出去之后就是大郊区了。

这条古运粮道啊,过去是石头的,我小的时候还是石头的呢。日本时期要修从通州到京津的公路线,要把石头起了筑成水泥的,他(们)把石头都扒了,底下是土,一半一半地筑,先筑马路这边,再筑马路那边,也省得阻碍交通。结果那一头还没接到从北京到天津的那条路上呢,日本就投降了。所以刚解放的时候这条运粮道一半是水泥地,一半是石头的。一直到解放后才把它重新修成柏油路。

就这条马路啊,过去我年轻时候在潞河中学注4上学的时候,保证是一个小时骑自行车到北京。通州没有看电影的地方,学生一到星期六,一下课蹬着(自行车)腿儿就往北京跑。在东四那儿有两个电影院,看电影。它这电影是连放的,进来之后直到晚上才出来。

从通州到北京一共十三道闸,总的称呼就叫“十三道响闸”,哗哗哗……和这条运粮道是平行的。因为通州低呀,船从通州运河进来,进通惠河,要过十三道闸才能到北京。那个闸是双闸,你从下水下来了这个船,进了闸之后,把下头的闸闭死了,把上头的闸提开,这样水面就和上边一边平了,这船就又走,一道一道地走。我还见过呢,现在这些闸一道都没有了。十三道闸每一道闸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第二道闸就在八里桥的东边。一过八里桥的那道闸叫杨闸。最后一道在1947年、1948年的时候我们还到那儿去过,夏天到那儿游泳、洗澡。注5

元代通惠河上诸闸位置示意图

通惠河平津闸(即高碑店闸)今貌(定宜庄摄于2006年)

定:当时这一带都是大粮仓是吧?

刘:不是。粮仓都在从东直门到朝阳门当中的这一块,就是南小街左右。原来由通州到北京,一共十三个仓,通州那儿是三个仓,北京这儿有十个仓,大部分都在这一块儿。

1.基督教改变了我爷爷的一生

刘:我1931年出生,六月二十三生日,今年七十一。六月二十三是阴历,阳历是那年的8月6日,这是后来才查的。我从小就没过过阳历生日,都是过阴历。我父亲是通州人,我可以先说说我父亲家。

我们的原籍老家应当是在山东,不知道是山东什么地方。他们是从运河过来的,就住在运河的岸上,通州的东关。他们一家子都做小买卖,卖小吃的,火烧啊,豆腐脑儿啊,就随着这粮船,粮船一到通州,一卸粮食的时候儿,到晚上非常热闹,那些卸粮的工人往下扛粮食的都饿了,都要吃点东西啊。我爷爷他们家哥儿三个干这个,做小买卖。

我爷爷不爱说话,他给我简单地说过。他一岁多,他母亲死了,我爷爷行五,是由他大嫂把他带大的。老大和老五差出一辈来,我大侄子比我大一百天。我爷爷跟着嫂嫂,自己得挣饭吃。所以他从13岁开始就在粮船上帮人卸粮食。粮船到通州之后,它那粮食不是成口袋的,整个都在仓里边,粮船到了之后现装口袋,往下扛。注6我爷爷身体好,差不多一米九的个子,比我要高,魁梧,有劲儿。他跟我说刚一开始卸粮食的时候都不许穿衣裳的,怕你偷粮食呀,什么衣裳袋子都没有,只能穿鞋,所以鞋就做得特别大。因为粮食都在仓里头,你一进去之后,这两只鞋趿拉着,鞋旮旯儿里头就灌了好多粮食,等卸到岸上之后,回来赶紧把鞋磕了,再去第二趟,多走一趟鞋旮旯儿里就多留点儿。这一宿磕出的粮食就够一宿吃的了。这个说起来还特别形象,鞋大一点呢,能多扣点粮食,可你脚受得了受不了?一方面得掌握好分寸,一方面你还得忍着,有时候磨出泡,有时候磨出鲜肉来。反正就这样,就卸粮食。后来就允许围一块布了,刚一开始连围布都不允许,就赤身裸体。我大爷他们家就在土坝上卖面茶,每次到这儿来就(把粮食)磕打给他。有很多人,有固定的,每天在你这儿吃东西,打个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