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1 需要说明的是,我做的北京人访谈,尤其是深入访谈,并未被全部收入这套《北京口述历史》丛书之中。最近几年,我还与其他人合作有《宣武区消失之前》《个人叙述中的同仁堂历史》《大历史·小人物》等围绕北京城和北京人的口述史专著,已分别由北京出版集团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对常人春、常寿春兄弟的口述访谈,也正在编辑之中。

注2 参见赵世瑜、周尚意:《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概说》,载《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112—119页。

注3 (清)震钧:《天咫偶闻》卷六,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135页。

注4 梁启超:《袁崇焕传》,收入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注5 按康有为所撰《袁督师庙记》位于广安门内旧存的袁督师庙而不在此处,详见后面附录中笔者的杂考。南海吴荣光所题墓碑“有明袁大将军墓”位于今北京五十九中学操场一角,即佘女士所居的袁崇焕墓、祠所在地,唯题名时间是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而非民国时。

注6 蔡廷锴(1892—1968),广东罗定人,1932年任国民党十九路军军长兼副总指挥。至于广东保管财产委员会,全名应该是“广东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当时北京市政府颁发了《北京市各省市会馆管理暂行办法》,废除了旧有的会馆管理制度,成立了这个委员会,负责调定会馆房租、对会馆进行必要的修缮保护以及对会馆财产进行检查和重新登记诸事宜。

注7 顺德今为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区,所以佘女士称“我们”。顺德会馆位于宣武区(今西城区)宣外大街东侧的海柏胡同。清初著名学者和诗人朱彝尊曾在此居住。今以“朱彝尊故居”而著名。

注8 这几人都是解放后的著名民主人士,但除叶恭绰外,并不都是广东人。其中叶恭绰(1881—1968)是广东番禺人,为中国当代书画大家,解放后曾任北京画院院长;柳亚子(1887—1958)为江苏吴江人,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李济深(1885—1959)为广西苍梧人,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章士钊(1881—1973)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注9 毛泽东致叶恭绰信原文是:“……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真市长接洽为荷”,时间为5月25日。载《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33—434页。

注10 佘女士提到的这位叔伯哥哥,名叫佘宝林。2015年4月14日佘宝林先生在北京电视台一个节目中出场,并当着佘女士的面解释了他“突然消失”(佘幼芝语)的原因,说他当年在北京市的二建公司工作,1966年6月23日该公司奉中央指示到外地去建设钢厂,一去十年,回来后就把房子换到南苑去了,并非有其他用意,也并非是不辞而别。佘宝林先生的儿子佘彦江和儿媳也当场对佘女士表示:“您宣达的使命,我们今后要传下去。”当然,无论是佘女士的女儿焦颖,还是堂侄佘彦江,都认为祖先的遗训固然应该遵守,但未必不可换个方式,譬如设一个专门的微信群,等等。

注11 有关解放后佘家的情况,还可参见其他文献,与佘女士的口述略有出入,如1983年由崇文区政协供稿、沈信夫所撰的《访袁崇焕庙》记:“1955年,政府决定利用这块广东义地建立学校,伐去枣树,迁走荒冢,但袁墓和墓前的房屋未动,并在矮花墙外又砌一道高墙。为了照顾看坟人佘汉卿一家的生活,就招收他和女儿佘幼兰为第五十九中学的工友,佘汉卿非常感激……佘汉卿在十年内乱中病死,他的女儿幼兰和儿子小宝也都搬走了……笔者辗转访问了佘幼兰,她已经五十多岁,花白头发,在某房管所当工人,她所记忆的没有超过石同志(五十九中石宗炎)所说的范围,但她记得祖父叫佘恩兆,并说弟弟叫佘宝林,住大红门一带,为某公司工人。笔者又找到佘宝林,他年约三十多岁,对前辈的事一无所知。”(载《文史资料选编》第23辑,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269—280页)可与佘女士此篇口述相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