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乐曙青口述:什锦花园的鸽子

时 间:2007年7月19日

地 点:北京安贞里小区某居民楼

访谈者:定宜庄

在场者:郭松义、金玲

[访谈者按]北京旧时的养鸽之风极为盛行,甚至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了。有关北京人养鸽的记载也连绵不绝,仅专门谈养鸽的,早期有晚明时张万钟编写的《鸽经》,入清有皇家组织编绘的《清宫鸽谱》四种,到了现代,有金受申在《北京通》注199中对鸽子种类的列举,更有王世襄《北京鸽哨》一类专文,民间关于养鸽的口传笔记也是数不胜数。大言之,北京人的养鸽主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皇家及大宅门中“鸽把式”养的观赏鸽,第二种是普通人为娱乐健身而养鸽,第三种是为贩卖而养,第四种叫“钓膳”,其养鸽专用于偷盗官家粮仓。而养鸽的人看的,主要是三点,一是鸽的毛色,即欣赏不同品种的外表;二是看鸽子的起盘儿,观赏的是鸽群的飞翔;三是听鸽哨,即品声音,用王世襄的话说,北京的鸽哨“已超过全国任何地区和过去的任何时代”注200了。

然而即便如此,在口述访谈中倾听老北京人的养鸽经,也仍然是有趣的。因为即使如杨原先生所说,养鸽子是穷有穷养,富有富养,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其审美追求基本一致。然而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程度甚至不同性格的人,在养鸽子过程中的表现,还是各个有别,而通过这样一种活动表现出来的不同北京人的个性、人际关系、处世习俗等诸多方面,比起一般性的描述,往往更鲜明。张世垚先生口述中提到的三爷生活于南营房这样的贫苦旗人聚居区,他们在养鸽子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好勇斗狠的特点,就十分突出。这与下面附录中同仁堂后人乐曙青所述的大宅门中人养鸽子的行为,构成了很有趣的对比。这是只有在口述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的内容。

乐曙青是同仁堂乐家老大房的后人,我对他的访谈,可参见《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279至310页。当时乐家的长房一支居住于今东城区东四北大街的什锦花园胡同。

乐曙青(以下简称乐):那天我看王世襄(的书里)有一段,说养鸽子。什锦花园养鸽子很有名,那阵儿养鸽子养了多少呢?最多的时候有上千只。

定:您说什锦花园养鸽子就是乐笃周养的?

乐:乐笃周养的。姓乐的刨去乐笃周以外,养鸽子的还有几个,但他们养得少。注201

定:那时候胡同里有那么大的地方吗?

乐:有啊,就我们客厅后边那个院儿,单有一个鸽子院,廊子底下全是鸽子栅,中间也搭了一个鸽子栅。有一个鸽子把式,叫王雨山,人家是玩出名堂来了。你比如现在咱们说的都是那种信鸽,那阵儿我们管这种鸽子叫楼鸽,楼鸽还分洋楼和本地楼,楼就是现在信鸽中大鼻子的,跟洋人一样,大鼻子,都是那种灰的。这种鸽子,真正人家玩鸽子的,不养,不值钱。

什锦花园的鸽子里头,最典型的是点子。什么叫点子呢?就是这鸽子整个都是白的,这脑袋上有一黑点,尾巴是黑的,这叫墨点子。或者是这儿一紫点儿,尾巴是紫的,这叫紫点儿。养这个的话呢,您得养那短嘴凤头的,这儿(指头顶)有一凤头,嘴短到什么程度呢?就这么大一点点(比画)。

定:啊?这不能想象。

乐:吃高粱得一粒一粒地往嘴里拨呗。这里头又分,比如说环儿,一色儿白的鸽子,(脖子上)一个紫环儿、墨环儿,它就叫紫环儿、墨环儿。但这个有要求,就只有这一圈是紫的,其他身上不能有杂毛,这是好的。

王雨山养的一种鸽子,是他自己培养出来的,叫紫樱尾儿,尾儿(语音:yi er)就是尾巴。这鸽子全身是紫的,唯独尾巴是白的,而且这全身不能有一根杂毛。王雨山养这个养得非常好。还有红翅白,紫翅白,鸽子全身都是白的,就是大膀有几根条是紫的,这条还得分是几根,一般是4根、5根,根越多越好,但是不能全是紫的。然后呢,还有老虎帽,什么叫老虎帽呢?这鸽子是白的吧,这儿(指颈背)好像披一个披肩,底下全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或者这地方(指颈背)是紫的,尾巴是紫的,其他全是白的,不能有杂毛。什锦花园这紫樱尾儿呢,是唯独就这地方有,别地方全没有。我们那边山老胡同住的涛七爷,注202他要,没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