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制宪议会时期

——1791年4月到9月30日

社会的真正目的,不是将社会利益作为遗产赐给某一个阶级,而是在各阶级取得这些利益的时候共享这些利益,这就是1791年宪法的主要特点。

欧洲各国的政治和制度

统治欧洲的封建制度已经接近末日,法国革命必然引起整个欧洲政局的变化,斗争从国王与国王之间转变为国王与人民之间。若不是国王首先挑起矛盾,革命的爆发肯定会晚许多。国王想镇压革命却反而使它扩大,想镇压革命却促使革命获得胜利。

封建统治时期,各国主要在国内活动,而在君主专制时期,各国的对外活动开始增多。欧洲各大国几乎同时结束了封建统治,当时,国王与诸侯之间长期征战,各国的国王也经常在国境上遭遇进而发生冲突。无论是查理五世还是路易十四,都没能实现统一。为了抵御较强的国家,弱小的国家必然要联合在一起,经过各种优势和联盟的曲折变化,在欧洲形成了一种均势。

在十八世纪中叶之前,奥地利、英国和法国一直是欧洲的三大强国。但奥地利在荷兰方面受到法国威胁,英国则在海上对法国存有戒心,出于利害关系,奥地利和英国联合起来反对法国。势力和贸易竞争使它们经常处于敌对状态,力图互相削弱或掠夺。在波旁王朝时期,法国的一位亲王做了西班牙国王,之后西班牙就成为法国的同盟国。西班牙原本是被摒弃在欧洲大陆一角的衰落国家,虽然有了盟约的保护,它不再对过去的敌人恐惧不安,但仍实力衰微,仅在海上有一些优势。此外,在奥地利的周围,法国还有其他同盟国:北方的瑞典、东方的波兰和土耳其、西部的普鲁士、德意志南部的巴伐利亚、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国。这些国家由于惧怕奥地利的入侵,于是与奥地利的敌国结盟。处在两联盟集团之间的皮埃蒙特经常摇摆不定,根据情况变化和利害关系而变换立场。荷兰则根据国内是省督派还是人民派占优势来决定与英国还是与法国联盟。瑞士则保持中立。

十八世纪后半叶,普鲁士和俄国在北方兴起。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使国家拥有了财力和军队,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此基础上扩张领土,普鲁士从一个普通的选侯领地变成一个重要的王国。俄国之前长时期不与各国往来,在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领导下开始参与欧洲政治。这两个国家的崛起改变了原有的联盟,它们同维也纳政府达成协议后,在1772年第一次瓜分了波兰。弗里德里希二世死后,叶卡捷琳娜女皇和皇帝约瑟夫在1786年瓜分了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凡尔赛政府对于波兰被瓜分无能为力,也未能挽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787年,普鲁士和英国用武力恢复了荷兰联省的世袭省督制,作为同盟国的凡尔赛政府未能给予援助。唯一为法国增光的行动,只有对北美独立的有效支持。

1789年的革命,扩大了法国在道义方面的影响,却减弱了它在外交上的势力。为了遏制俄国野心勃勃的计划,英国和普鲁士、荷兰结成联盟,就在战争爆发之前,皇帝约瑟夫去世,继任的利奥波德二世接受了赖亨巴赫会谈。这次协商为奥、土和约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平息了荷兰的骚乱,1791年8月4日,在西斯托瓦签订了和约。1791年12月29日,叶卡捷琳娜二世迫于英国和普鲁士的压力,在雅西与土耳其签订和约。这些会谈的举行与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十八世纪欧洲政治纷争的结束,各强国开始把注意力放到法国的革命上来。

反法同盟

在此之前曾经互相敌对的欧洲各国如今开始将法国看成共同的敌人。瑞典与俄国联合,普鲁士与奥地利结盟,当时的关系十分简单:一方是各国帝王,一方是一个国家的民众。反对法国革命的同盟很快组成,但各怀心思:奥地利希望借此扩张领土,英国企图报复法国对北美战争的支持和防止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普鲁士则为了巩固已受到威胁的专制政权,德意志各邦的目的是恢复某些成员的封建权力,瑞典国王则希望法国也能和自己一样恢复专制制度,俄国的心思却是想借此时机瓜分波兰,而波旁王朝的所有君主,则是因为权力和家族关系才加入同盟。法国逃亡的贵族们为各国的阴谋推波助澜,鼓动它们进攻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