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西方世界 (1914~1945)(第2/11页)

因此,一旦俄国命令全面动员(而且他们“必须”这样,因为他们比敌人需要更多时间将军队集结在边界),奥匈帝国、法国和德国就会次第被触发而迅速地发布动员令。这种自动性取代了政策,军事领袖取代了文官领袖;动员计划转变为战争计划,没有谁真正决定这样做,因为敌人的军队是“根据计划”开始迅猛地开往边界。

而这种预先精心安排的沿着边界线梦游般的军事计划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只有德国的“施里芬”计划经受了实践检验。这个计划要求德国将重兵集结在北部临海,集中大部分兵力打击法国。为了在之后能够集中打击东部的俄国,这就要求德国在战争开始的几周内就要围攻巴黎、击败法国。但是德国人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通过比利时,因为被严守的法德边界使得德国不能按计划快速通过并取得胜利。而宣称比利时永久独立的1839年条约为此造成了不便。但在1914年这种已经显得过时的“一纸空文”对于德国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障碍。另一方面,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只不过是为英国政府介入战争反对德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借口而已。这也让同德国和奥匈帝国有防御同盟的意大利更容易地认为,自己无须承担参战的责任,因为德国和奥匈帝国并没有遭到攻击。

然而,在战争的前几周这些考虑似乎不是很重要。德国军队越来越深入地推进到法国北部。直到战争的第五周他们接近巴黎,但是人困马乏;尽管遭到种种挫折,但法国的抵抗意志并没有动摇。但是决定性的转变在战争的第九周发生了,在全城的出租车将巴黎火车站的士兵运往前线的帮助下,法国的反击在正在行进的德国军队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在激烈的战斗之后,德军司令部决定将军队撤回到马恩河对岸。德国的速胜计划破灭,其他的所有设想也随之破灭了。

当敌军徒劳地从侧翼包抄时,僵持开始了。纵横交错的战壕和防御工事很快从北部英吉利海峡向南部瑞士边界延伸并穿过法国。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铁锹几乎代替枪支成为战争的主要武器。士兵开始加深和改进战壕、加固炮台、保护补给线、筹划交火区域、设计遭到攻击时撤退的后方战壕,并以其他方式确保每一条前线的战壕都固若金汤。

敌方的将领逐渐而不情愿地认识到,步兵的进攻无法摧毁在彼此呼应的战壕中布置的机枪。他们认为,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增加炮火的打击范围,在发起进攻以前就摧毁敌方的机枪。这就需要更多的重炮,持续数日乃至数年的重炮打击所需要的炮弹数量以前都难以想象。而这也需要建立新的军工厂,而生产枪炮就需要找到新的原材料供应。同时还要供养和补给战壕中数百万的士兵;当他们被火炮和机枪造成伤亡消耗后,需另外经过训练和装备的数百万人进行接替。

创建和供给如此规模的军队让后方产生了急剧的变化。需要为军工厂和其他基础工业寻找劳动力,必需配发食物、燃料和原料以确保战争所需的任何物资都能得到适量的供应。这很快导致了民用物资的短缺。直到战争结束时,欧洲许多地区食物和衣物都很短缺,而有时一些不太重要的供应完全匮乏。

在起初的几周内,公众对战争的热情激励着每一个参战国。但是随着伤亡的不断增加和战争难度的加大,公众对战争的热情迅速消退。俄国尤其如此,政府开始不再受到欢迎,也未能很成功地控制战争的影响。1915~1916年间俄国在东线的软弱和溃退戏剧性地表现了俄国的弱点。法国经过精心设计的补给体系支撑着每一处战壕,即使稍微转变一下战线,就会导致消耗无数的炮弹和付出成千上万士兵生命的巨大代价。三年时间中胜利一方全部战果只是那些完全被摧毁的方圆几公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