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走向世界:元、明两个朝代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4/20页)

枪炮、病菌和钢铁:社会发展最强大的塑造力

在公元1~4世纪之间,东方的社会发展曾经衰退过。第一个千年中,东方社会发展迅速,有效地缩短了核心地区间的差距。一些旅行者、商人以及掠夺者建立了重叠的贸易区,他们穿过大草原,进入印度洋。这种东西方交流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同时也产生了破坏发展的因素。当西方的核心地带无法打破43分左右的社会发展指数上限时,天启骑士把东西方的核心都拖垮了。

到了公元9世纪,东方的发展已经恢复到可以开始第二次东西方交流。商人、传教士以及移民再一次穿过了大草原和印度洋,建立起交流的重叠区。在成吉思汗小时候,商人已经不仅带着诸如香料、丝绸这样的奢侈品,还带着散装食物穿过印度洋,数量之多,令罗马人都会嫉妒;从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到爪哇的麻喏巴歇,国际化的商业城市正在兴起。

蒙古人对草原的征服给第二条东西干线带来了稳定,可汗窝阔台也急于把他在喀喇昆仑的新首都变为一个帝国之都。据说,他为了吸引商人到那儿,无论他们要价多少,都付给他们比要价高10%的价格。波斯学者拉希德丁(Rashid al-Din)写道:“每天吃完饭后,他会坐在宫殿外的一张凳子上,在那儿有各种各样堆积如山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

除了商人,一起到来的还有牧师,这显示了蒙古人对宗教的开放态度。“就像上帝给了一只手不同的手指一样,窝阔台也给了人类不同的信仰方式。”窝阔台的继承者这么告诉一个基督徒。为了了解不同的信仰,1254年,可汗决定在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基督徒间进行一场公开辩论。这种事也只有在喀喇昆仑才会发生。

很多人围观,但是辩论进行得并不成功。根据蒙古传统,在辩论中场休息的时候,要给辩论者端上马奶酒。但是随着时间慢慢过去,他们的争论偏离了重点。酒精磨钝了他们的善辩,基督徒唱起圣歌,穆斯林吟诵起了古兰经,佛教徒陷入了沉思之中。最后大家都醉得不能继续了。

虽然这些宗教团体没能实现他们之间的对话,但是西方人不断前来。穆斯林商人将东方的货物带到克里米亚的卡法,然后卖给意大利人;意大利人不但把这些货物卖到北欧,还追踪这些货物的来源。马可·波罗的叔叔于1260年离开卡法,一路来到北京,然后在1274年的时候,又进行第二次旅程,带上了小马可·波罗。之后传教士到来了。1305年,一位刚刚到达北京的基督徒炫耀自己通过草原的这条路线比海上贸易路线更迅速、更安全。

第一次东西方交流只是在欧亚大陆之间建立起了一些简单的联系,但是第二次东西方交流却织起了一张真正的网,使得大量人口穿过欧亚大陆,为11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带来了第一次技术迁移。这对落后的西方国家来说非常有利。一些事物如独轮手推车,在公元1世纪左右就在中国发明出来了,于1250年左右传到了欧洲,公元5世纪在中国使用的马项圈几乎在同一时间传到欧洲。

但是,那时最重要的技术迁移却是廉价的铸铁工具。这些工具于公元前6世纪在中国出现,公元1世纪的时候已经变得很常见了。11世纪,阿拉伯人已经掌握了铸铁技术,不过1380年才传到欧洲。如果你曾经试着不用铁锹挖掘泥土的话,你就知道铸铁有多重要了。我在希腊读研究生的时候,当时储藏室的钥匙丢了,我们没有任何铁制工具就开始挖掘。当你像1380年前的欧洲人那样徒手挖掘时,土壤似乎变得尤其坚硬。我可以肯定地说,第二次东西方交流解放了欧洲的能源生产。

同样重要的还有信息技术。公元105年,中国工匠首次用桑树皮制成纸张,到公元700年的时候,纸张已经变得十分常见。造纸术于公元750年传入阿拉伯(因为在中亚抓住几个中国造纸师),意大利在1150年之后从阿拉伯买进纸张,直到1276年,才开始自己制作纸张。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工匠已经使用了500年的雕版印刷术和200年的活字印刷术。欧洲在1375年左右才引进或者说是改造了雕版印刷。12世纪末,中国和印度发明的船桅和船舵,经由阿拉伯传到地中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