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溯源:东方和西方之前的漫长岁月(第4/21页)

或许我们应该将原因归结为天气。当久旱不雨,猿人们栖身的树木开始枯死,更聪明合群的变异体会比他们那些更像猿类的亲戚占优势。这些聪明的猿类没有在草原上绝迹,而是设法生存了下来。然后,就在一眨眼之间(从进化的时间量程上来看),一小撮变异体将他们的基因扩散到了整个种群,最终完全取代了脑袋愚笨、身形瘦小、喜爱居住在树林中的能人。

东西之始?

不知道是因为他们的活动范围太狭窄了,还是因为群内纷争,或者仅仅是因为好奇,这些新型猿人是第一批离开东非的此类生物。从非洲大陆南端到亚洲的太平洋沿岸,到处都发现了他们的骨骼。但是,我们不应把大批猿人的迁移想象成类似西部片中的场景。猿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当然是不自觉的,并且穿越这么漫长的距离需要花费非常漫长的时间。从奥杜威峡谷到南非的开普敦是很长的一段距离——足足有2000英里,但要在10万年内(显然花了这么长的时间)走完这么长的路,猿人们只需要平均每年将觅食范围拓展35码[2]。以同样的速度向北迁移,他们将到达亚洲的门户。2002年,在格鲁吉亚共和国的德马尼西出土了一块170万年前的颅骨,这块颅骨兼具了能人和新型猿人的特征。在中国发现的石器和在爪哇岛(那时与亚洲大陆相连)发现的化石年代可能差不多同样久远,这说明离开非洲大陆后,猿人加快了迁移,平均速度达到了每年140码。[3]

实际上,要想区分东西方生活方式,只能等到猿人离开了东非,散布到远至中国的温暖的亚热带地区。东西之别可能正如我们所发现的那样。到160万年前,在考古记录上已经有了明显的东西方模式。问题是,这些对比是否足够重要,以至于我们应当设想其背后是两种判然有别的生活方式。

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哈勒姆·莫维斯(Hallam Movius)注意到聪明的新型猿人骨骼往往与新品种的石器碎片同时发现,此时考古学家们已经知道了这些东西方的差异。考古学家们将这些石器中最具特点的称为阿舍利手斧(称其为“斧”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像斧头,尽管它们显然是用于切割、戳刺、捣碎和劈斩的;称其为“手斧”是因为它们是手持的,而不是捆在棍棒上;称其为“阿舍利手斧”是因为此类石器的首次大量发现是在法国小镇圣阿舍尔)。把这些工具称为艺术品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了,但是它们简单对称的外形比能人的粗糙石片和石刀要美观得多。

莫维斯注意到,尽管阿舍利手斧在非洲、欧洲和西南亚极为普遍,在东亚和东南亚却未曾发现。而在东部地点出土的工具要较为粗糙,很像前阿舍利时期与非洲能人有关的发现。

如果所谓的莫维斯分割线真的标志着区分东西方生活方式的开始,这也可以算是个令人惊奇的长期注定理论——认为猿人离开非洲后,他们的文化便分裂为两种:一种是在非洲和西南亚以阿舍利手斧为代表,技术上领先的文化;另一种则是在东亚以石片和石刀为代表,技术上落后的文化。我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难怪今日西方主宰世界,西方在技术上领先世界已达150万年之久。

然而,发现莫维斯分割线比解释它要容易。发现于非洲的最早的阿舍利手斧,距今约有160万年,但在那之前10万年,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便已有猿人存在。显然,在阿舍利手斧变成最初猿人的日常工具之前,他们便已离开非洲,他们带着前阿舍利时代的技术穿越亚洲,而西方/非洲地区则继续发展阿舍利时期的工具。

但是,莫维斯分割线并没有把非洲同亚洲分割开来,这条线实际上穿越了北印度。这是个很重要的细节。在阿舍利手斧发明之前,最初迁移的猿人便离开了非洲,所以肯定有后续的移民浪潮涌出非洲,把手斧带到西北亚和印度。那么,我们就需要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这些后续移民浪潮里的猿人,为何没将阿舍利时期的技术带到更远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