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的那个“北京一夜”(第4/4页)

一方面,我们开始认清一点: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崛起或复兴的道路上,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异样目光乃至不公正的对待,关键是自己如何面对,以后如何避免。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在我们自己的眼里是一个样子,但在别人的眼中却是另一种样子——别人的一些批评固然是有失偏颇乃至无中生有,但有一些批评,也值得我们自己自省和重视。

2008年,北京“鸟巢”上空绽放的漫天烟火,向全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完全有能力奉献出一届出色的奥运盛会——那一刻在现场的我,脑海中真的浮现出了当年那个在电视机屏幕前呆若木鸡的自己。

24年过去了,时间见证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征程。

这个征程绝非坦途,甚至荆棘重生,但只要正视自己的弊端,坚定自己的信念,多做实事,少走弯路,我们终会迎来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道阻且长,但终点可期。

读者评论

一枚生活:1993年的今天,我大学毕业刚刚去北京工作。家乡的大嫂的预产期就是这一天,爸爸写信给我说,如果申奥成功了,就给孩子取名申奥。小侄子平安降生了,我们的申奥却失败了。听到悉尼获胜那一刻的失望,到今天还记得。当年的小baby今天24岁了。当年给我写信的爸爸,过两周也八十大寿了。老爸当了一辈子的老师,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书,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我,前些天托国内的朋友帮我买了一本《历史的温度》寄给他。两天前跟家里视频,老爸说很喜欢,准备读完后再读一遍。

LT:我跟大师年纪差不多,至今还记得那一夜。后来工作后参加培训,学习沟通这个词的真正含义,1.我说;2.我说的你懂;3.根据你的反馈不断调整我说的话。当年的我们一直有点自说自话,集中精力我们想干什么就一定能干成,客观地说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外国人眼中是什么形象,这个教训无疑是深刻的,当年对全国人民的打击也是巨大的,不过重要的是吸取教训从头来。8年之后我们成功了,这8年国家做了很多marketing promotion(营销推广),在国家层面上,除了展示实力,还有柔性的一面。2008年3月我去法国出差,当时正是火炬传递过程中出了好多不好的新闻的时候,西部的几个省也出了乱子,有法国同事认真地问我关于西藏的问题,可惜当时自己英语不好,真的无法从政治经济历史各方面给他们解释,也深深意识到了,即使拿下主办权,路也还远,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太多,需要很长时间。

ANN:1993年的9月我在重庆,大四刚开学。那天晚上学校的阶梯教室挤满了兴奋的人群,只听到一串英文中夹了一个北京,都以为是我们赢了,欢呼声响彻了偌大的教室。可是过了一会儿周围有同学在说,错了错了,是悉尼赢了,北京没得!我想,那种从云端跌落到深谷的失落感,在场的每一个同学永远都忘不了。如今24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恰同学少年散落在天涯海角,馒头的这一篇文章让我忆起了24年前的青春年华。亲爱的同学,游历半生归来,愿你仍是少年!

Sherry:那一夜我也彻夜无眠,至今还能找到当年的日记里记录的宣布结果的那一瞬间和痛苦难受的一夜。随后几年没想到我竟和澳大利亚结下了不解之缘。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传递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们也都积极地去堪培拉守护我们的火炬传递,与“藏独”分子抗争。时过境迁,不变的是西方对我们的一直以来的敌意,而我们早已一日千里,把它们远远甩在身后了,我觉得我们不需要再办奥运了,国力的提升,人民素质的提高,不需要用奥运会来证明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