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军之死

“人生能有几回搏”,是激励多少人奋斗的一句格言。

但说出这句话的人,却因为想搏却无法搏,最终选择自己结束了生命。

愿那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1

1959年3月27日,在原西德的多特蒙德,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正式拉开帷幕。这一届比赛,有38个国家和地区240多名优秀选手参加,规模空前。但这并不是中国人应该铭记这届比赛的理由。

这一届的世乒赛,之所以能在中国体育史乃至中国现当代史上留下一笔,是因为在这一届比赛上,新中国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为国家捧回这座冠军奖杯的人,名叫容国团。

那一年,他才21岁。

2

容国团

1937年8月10日,祖籍珠海的容国团,出生于香港一个贫苦海员之家。

7岁那年,刚刚读书的容国团第一次接触乒乓球,顿时就被迷住了。尽管他身材瘦小,个头勉强超过乒乓球桌,但看过他打球的人都说,他打球有一股灵气。

在容国团13岁那年,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只能辍学。之后,他成了香港东区一家渔行的童工。每天一大早,容国团就要起床,在一堆腥臭杂乱的鱼虾中进行分拣工作。打乒乓球成了那时候支撑容国团的最大兴趣——他的父亲是香港工联会下属的海员公会的会员,好心的工联会人员安排容国团在康乐馆管理图书、陪顾客打球。

青年时期的容国团

也就是在那里,容国团无师自通,自己钻研,乒乓球水平提高很快。

1957年2月,香港举行全港乒乓球锦标赛,容国团代表工联会,与队友一起夺得了男子团体和单打、双打三项冠军,崭露头角。

但真正让容国团名声大振的,是1957年4月日本乒乓球队访问香港的一场比赛。在那场比赛中,容国团以21比19和21比13,总比分2比0战胜了日本选手荻村伊智朗。荻村伊智朗是谁?他是第2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后来成为第一个担任国际乒联主席的亚洲人)。

经此一战,容国团的名字,妇孺皆知。

3

虽然成名了,但容国团在香港过得并不开心。

因为容国团当时所在的工会,是一个左翼工会,在香港备受歧视。1957年5月,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将在马来西亚举行,容国团是香港男单冠军,又刚刚击败了世界冠军荻村伊智朗,但香港乒总会居然没有让他报名参赛。

那件事,让容国团坚定了离开香港的念头。

容国团有一位好友,叫张五常——没错,就是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那位。张五常和其他几个容国团的好友一起,劝他离开香港,去内地打球。容国团的父亲容勉之曾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受父亲的影响,容国团从小也一直对内地很向往。

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之后,在当时贺龙贺老总的亲自邀请下,容国团在1957年接到了广州体育学院的入学通知。

张五常后来回忆了1957年7月31日,他与容国团最后一次见面的情况——第二天,张五常自己也将远赴加拿大。

那天,两个人在容国团任职的工会俱乐部见面,一个要北上广州,一个要远赴北美,两人相对无言。最后,容国团把自己的乒乓球拍送给了张五常,并教他一个发球的技巧。张五常凭借那一招发球,后来拿到了加拿大一个乒乓球大赛的冠军。

而在1957年的11月1日,容国团自己也背起了简单的行囊,在工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迈步走过了深圳罗湖桥。

那天,容国团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

这是我走向新生活的第一天。

当我踏入广州体育学院所在地时,早已相识的乒乓球运动员纷纷向我握手问好,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时候,我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很久以前,我就想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个,现在终于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