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撤退之后,英国人干什么去了?(第5/6页)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全线进军东线,再也不可能顾及对英国的空袭了。

换句话说,希特勒的“海狮计划”其实等于宣告失败了。

那么,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空战,结果如何?

整个“不列颠空战”,德国一共派出了超过4000架作战飞机,英国大约是2000架,最后德国损失了超过一半的飞机,而英国损失了995架。

最让德国人受不了的是,超过5000名经验丰富的德国飞行员在这场空战中殒命、被俘或失踪(英国阵亡了1956名),这也为他们后来的空军的衰落埋下了一个伏笔。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军的首次受挫。

而无论如何,英国成了“二战”中西欧大陆坚守下来的一个重要堡垒。

后来,在一次对加拿大议会所做的讲话中,丘吉尔引用了法国魏刚将军在“不列颠空战”爆发前的那句预言──“英格兰的脖子会被拧断,就像只小鸡仔一样”。

“但我们有很多只小鸡仔,”丘吉尔说,“很多脖子。”

馒头说

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对“不列颠空战”的最初印象,都来自小时候看的电影:《伦敦上空的鹰》。

不过长大后再回过头来看这场空战的各种史料,发现英国人最终能笑到最后,科技,或者说国防工业的整体能力,其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那样,英国皇家空军之所以能在数量呈劣势的情况下死死咬住德国纳粹空军乃至最后获得胜利,有好几个因素和科技息息相关:“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雷达、密码破译技术……对了,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不列颠空战”中,英国人使用的是辛烷值为100的高辛烷值航空汽油,这种汽油可以使得他们战斗机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从1000马力直接提升到1300马力。

在现代化战争中,科技的力量往往是决定生死的力量,这种技术上的差别,在空战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的主观力量。记得在《伦敦上空的鹰》这部电影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一位英国皇家空军的将军,在危急时刻自己跳进了战斗机机舱升空迎敌,最终战死沙场。

尽管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军队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表现基本上都乏善可陈,甚至被人鄙视(比如在与中国远征军协同作战的缅甸战场),但在保卫自己国土的战斗中,我完全相信他们能迸发出这样的血性和能量——其实换作任何一个被侵略的国家,都是这样。

这也不得不让我想起抗战期间的中国空军。

比起英国空军,当时中国的空军无论从数量还是科技研发能力(中国自己根本不能造飞机)上,都远远落后于日本。但即便如此,当时在中国属于凤毛麟角的精英飞行员,还是驾驶着战机,义无反顾地起飞作战,血洒长空。

他们的故事,请看《历史的温度》中的《抗日战争,我们到底有没有空军》。

读者评论

帝伯:本人坦克兵出身,像电影《狂怒》里的描述一样,当年班长问我:坦克就是个铁棺材,很多坦克兵上了战场连收全尸的机会都没有,你怕不怕?后来才知道,我活着就是身后步兵兄弟的壁垒,我死也不会寂寂无声,起码能放朵烟花……向所有“二战”中浴血奋战的中国军人致敬!向不知升空能否返航的英雄致敬!向所有拥有不屈意志的无畏民众致敬!

萧七:看到图灵,忍不住想写一点儿什么。去英国专程看了曼彻斯特公园里的图灵像和布莱切利的密码学校,对图灵像前的纪念牌和布莱切利展出的国家道歉信印象深刻。纪念牌上写着:“Alan Mathison Turing,1912―1954,Father of Computer Science,Mathematician,Logician,Wartime Code breaker, Victim of Prejudice.”(艾伦·麦席森·图灵,1912—1954,计算机之父、数学家、逻辑学家、战时密码破解者、偏见的牺牲者)图灵固然伟大,但是人们能够正视曾经犯下的错误,甚至为其立碑纪念,我觉得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真实的历史,永远比口号来得更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