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道阻且长,而终点可期(第5/5页)

中国人可以说没做到,也可以说做到了。

没做到,是因为之后日本加强了警惕,加大了力度,让中国空军再也没有机会远程轰炸日本了。

做到了,是在此之后,1942年4月18日,美军16架B-25轰炸机自太平洋上的航母起飞,首次实弹轰炸日本东京,之后降落在中国机场;1945年3月和5月,美国出动数万架次的重型轰炸机地毯式轰炸日本东京;1945年8月间,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被先后投下一颗原子弹——那已不是千吨炸弹,而是上万吨炸弹的当量了。

可能有人会说,那是美国人干的事儿,又不是你中国人干的。

但作为让日本陷入战争泥沼十四年的中国,作为当时同一个战壕的盟国,中国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儿贡献吗?

纸片也好,实弹也好,显示的都是一种信念。

那不是阿Q精神。

那是一种实实在在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中,坚持到底的必胜信念。

读者评论

杜江涛:一位老飞行员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在战斗机飞行员毕业答辩上,最后一个问题是歼5战斗机上共载弹多少发。我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便回答:256发。没想到考核的教员突然表情很严峻地告诉我:是257发,如果最后机炮子弹告罄,而敌人目标对祖国和人民仍有威胁,你和你的座机就是最后一发机炮子弹!

翔宇:美国大片《偷袭珍珠港》中,有一段美国轰炸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去轰炸日本东京,然后降落在中国的沿海地区的情节,也挺悲壮的。因为当时的油容量只够飞过去轰炸日本,然后降落到中国,不能飞回航母了。(作者回复:后面日本对中国血腥的报复电影没拍。)

李可可:说纸片炸弹没有威力的都是“键盘侠”。战争的痛苦老兵们比谁都清楚,比谁都不愿意再发生战争,难道他们怕死吗?当年太不容易了。今天我们能安安静静地看手机,是国家兴盛了,才有的和平,才有的国民幸福。感谢前辈们,感谢历史的记录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