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渐渐消失的唐代节日(第2/3页)

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嘛,当然是以吃为主。初一到初七既然被分配成各种动物的生日了,在吃的方面,也要有所表示,民间就有“初一不吃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吃猪肉、初四不吃羊肉、初五不吃牛肉、初六不骑马”的说法。您问初七是不是也不能吃人?呃,哪一天也不能吃人,谢谢!

那么“人日”这天大家吃什么呢?这也根据南北方地域不同来决定,南方一般吃“菜羹”,把七种蔬菜煮在一起,弄一碗软趴趴的汤水来喝。大概是因为前几天记着哪天不能吃哪种肉太麻烦,大家干脆一律吃素算了。但是这大年初七啊,在南方找绿叶菜可能还容易点儿,在北方天寒地冻,上哪儿去弄菜?所以北方在“人日”一般要吃“煎饼”。

我们之前说过不止一次,唐朝的“饼”和现代的“饼”不是同一种东西,凡是用面粉捏合的各种形状食物在唐朝都可以叫“饼”。所以这里的“煎饼”,可能也不是现在北方用来裹油条薄脆的那种面皮,或者像牛皮纸一样的山东大煎饼。基本上,理解成一种用油煎的面食就可以了。

左手捏着煎饼,右手端碗菜汤,您边吃边喝边走上坊街,会发现今天的街景也跟平时不一样。很多人家的窗户上、门上都贴着花花绿绿的“彩胜”,迎面走过来的男男女女,除了身穿过年期间的华丽新衣服以外,头发上也别着“彩胜”,争奇斗艳好不热闹。

“彩胜”又是什么呢?

看这边窗户上用红纸剪的大朵牡丹花,喜庆吧?那边美女发髻上插着个金箔折剪的展翅凤凰,旁边院门上贴着一双零碎缎子裁出的飞燕,还有绿绸兰草、簪玉鸟雀、纸糊雄鸡……总之这些用丝织品、纸、金箔玉片裁剪做成的各种花草燕雀人物形状的装饰品,都叫“彩胜”,也叫金胜、彩花、华胜、幡胜、人胜。

在“人日”这天,唐朝人把各种颜色形状的彩胜戴在头上,贴在窗户屏风上,成为这个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就连皇室都定下规例,在这一天向近臣们赏赐“彩缕人胜”,作为笼络人心皇恩均沾的一种表示。

您看着别人都戴胜出门,自己也手痒了?来,我教您剪一个唐朝最欢迎、最流行、最时尚的“人胜”吧。

“人胜”顾名思义,就是剪成人形的装饰贴,后来还有人叫它“髽髻娃娃”。您拿一张纸来,再拿起这把“U”形的唐朝剪刀,跟我一起剪个头饰双髻、戴着花冠、双手上举、双腿分开直立的娃娃。可别小看这个人形纸片,据说它能招魂、辟邪、送病、驱鬼、镇宅、祈雨……用处好多呢。

剪熟了以后,多做几个送给亲戚朋友,也是这个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应景风俗。首都长安所在的北方地区,冬天的颜色是比较单调的,灰云凝天、土黄墙屋、白雪压檐、雪化后道路翻浆,溅得到处都是黑酱似的泥渍。初七这天人们突然贴戴出大量彩胜,会让大家都有耳目一新的精神振奋感,仿佛看到了即将到来的万紫千红的春天。唐朝人写的诗里,凡提到“人日”,大都会说说“剪彩胜”这个风俗。比如名相张九龄就有一首《剪彩》诗:“姹女矜容色,为花不让春。既争芳意早,谁待物华真。叶作参差发,枝从点缀新。自然无限态,长在艳阳晨。”(矜持的深闺美少妇——直接说是“宅女”应该也很准确——自己动手剪假花,能把春天里的真花真草都比下去,谁还在乎它的真假呢。剪出来的叶子参差生长,枝头点缀着新花朵,在这晴朗美好的冬末早晨里,有着无限的自然之美。)

诗中特意点到“艳阳晨”,那是“人日”这天的另一个风俗——这天是全年的“天气预报日”。

这天早上,有点儿经济条件的人家,都会准备点儿酒食用具,呼朋唤友,走出家门,或登楼阁亭台,或登山寺高峰,极目远眺。一是看天气如何,如果天气晴好,则预示这一年顺利如意,如果是阴雨风雪,那······那你还出门干吗,赶紧回家把门窗一关,假装什么都没看见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