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马厉兵,横扫天下(第2/4页)

如果在户口方面出了点问题,您没能进入当地“兵府”的抽兵名单,那也不要紧。当时边疆战事很多,朝廷经常下诏,接受各种成年男丁自愿报名参军,这些军士叫“兵募”,也会被编入军队开赴前线。总之只要您有意愿,去当个小兵打仗挺容易的。

打仗的战士很多,可不是人人都能立功受赏升职。唐朝的“军功”要怎么才能得到呢?您听好了。

您跟着战友同袍们来到了战场,发现交战的敌军人数比你们多,胆小的战友当即吓尿了,胆大有野心的却大喜过望。因为如果击败了人数多于己方的敌军,你们就可以立“上阵”的战功了;击败人数与己方相当的敌军,只能是“中阵”;击败的敌军比自己人数少,只能叫“下阵”了。

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细分。比如这一场不但打赢了,还杀伤俘虏了敌军十分之四的士兵,这叫“上获”;杀伤俘虏十分之二的士兵,叫“中获”;只杀伤俘虏了十分之一,叫“下获”。所以一场战斗下来,你们能得到的功劳评定能分成九等,就是上阵上获、上阵中获、上阵下获、中阵上获……这样。

这种叙功方式,算是参与战斗的将士人人有功,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一场战斗里,不可能每个人都起到了一样的作用,总是有先有后,有带头的,有跟随的,那么大家都拿一样的功劳奖赏,显然就不太公平。

所以在这九等功之外,还有个人能立的特殊功劳。其中最值钱的叫“跳荡功”,官方的定义是“凡临阵对寇,矢石未交,先锋挺入,贼徒因而破者”,也就是双方刚列好阵,没正式开打,您拍马上去一骑当先冲入敌阵,把敌人吓得就此散乱溃逃。这种功劳要拿到很困难,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您自己单骑入阵的后果是立刻被乱刀分尸……

实际操作中,这个认定应该是“一次战斗中最先冲入敌阵的那几个人”都算立了“跳荡功”。跟在他们后面的那些也很英勇的战士,或者在别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接下来叙功可以叙为“先锋(殊功)第一等”“先锋(殊功)第二等”“先锋(殊功)第三等”,依次排列。

官方对这种重大立功的名额也是有限制的:一次击败敌军不超过万人,报上来的立功名单里,立“跳荡功”者不能超过十人;击败敌军超过万人的,每超一千人,“跳荡功”名额可以加一名。“先锋第一功”不超过二十人,“先锋第二功”不超过四十人。 

如果您足够幸运,在一场“上阵上获”的战斗里立了“跳荡功”,又因此受到主将的青睐,那有可能一下子从一个平头老百姓成为五品甚至三品的高官!不过这种机会很少很少,大部分人在战场混多少年,也就能一步一转地得到不值钱的勋官罢了。

更坑爹的是,一样流血冲杀,立一样的功劳,将士们因为出身不一样,得到的升职官位也会不一样。唐朝廷有明令,将士也要分成四等,以前当过官和现在还是官员的,是“上资”;已经有当官资格的或者小官们的子孙,是“次资”“下资”;像您这样的平头百姓,叫“无资”。立一样的功劳,“上资”得到的升职最高,下面三等依次递降。也就是说在同一场战斗里大家都是“上阵上获”,可能人家官一代官二代们被提拔成“勋骑都尉”之类的军官调走了,您这个大头兵得到的只有“哦……干得不错,下回提拔你”一句承诺。

不管怎么说吧,至少太宗高宗时代,唐军出去打仗大都能打赢,立功机会多,军官将领们大部分也还算有良心,您慢慢熬着,运气好点儿应该能熬到回长安找兵部要求当官的时候。到了武则天当权以后,嘿嘿。

上层内斗不断,中层军事人才缺乏,下层“府兵制”快散架了,外战败仗也一个接一个。这时候我劝您就先别往军队里跑当炮灰了,如果还想带兵,不如去考“武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