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不必“三跪九叩”,要表忠心请原地跳舞【朝会礼仪】(第2/5页)

而且,跪拜礼和跪拜礼也不一样。您平常日子去向父母问安,跪倒以后快速地用额头碰一下地面就直起腰,这样就行了,要想再隆重一点,花点力气让额头在地面上碰出响声,这个礼叫“顿首”,近代俗称“磕响头”,在唐朝是卑幼对尊长的日常性礼节。平辈也可以行这个礼,您去朋友家拜访,对朋友叩个头,朋友也叩个头回礼,然后大家跪坐着说话,谁也不欠谁。

比“顿首”礼节轻一点的,叫“拜手”,用在更加随便一点儿的场合。比如您跟父母聊着天,老爷子夸了您一句“昨天写的字有进步”,乖宝宝您需要谦虚逊让一下,嘴里说着“承蒙大人夸奖诚惶诚恐愧不敢当”之类的话,两手在胸前拱抱,头也低下去,脑门碰到手就行,不用磕地,这就叫“拜手”或者“空首”,简称为“拜”,是所有跪地礼里最轻的一种,应用也比较广泛。

如果需要行很隆重的大礼,比如说您今天要去当兵服役,可能再也回不来了,那么拜别父母的时候,您需要“稽首”。来来,跟我一起做。

首先双膝跪倒,慢着点,慢慢跪,这个礼的精髓就在一个“慢”字。慢慢弯下腰,双臂伸直,举过头顶,左手在头上压住右手,跟着身体一起往前弯倒,直至右手掌心接触到地面。这时候您的头也弯得跟地面很近了,慢慢叩在地上,位置是在手臂围成的圈子里,膝盖前、手掌后。

咦,不要动,不要动。稽首可不能像顿首那样头一触地即起,您得保持这个弯腰伸臂叩头的姿势一定时间,拿出做瑜伽的毅力来吧您······您问保持多久?唔,最稳妥的办法是支起耳朵听着,听头上那个受礼的人发话示意您可以起来了,您再收动作爬起来。“稽首”这个大礼对行礼人的身体条件要求还是挺高的,所以很不经常施行,一般都是在最隆重的场合,臣拜君、子拜父、徒拜师才行此礼,而且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身体僵硬衰弱的老臣、身上穿了硬甲的武将,都有优惠减免政策。

顺便说一声,和尚道士们也动不动跟人说“贫道稽首了”,但您要期待他们也像正常人一样屈膝跪拜,那可就上当了。人家宗教界人士一向主张自己有特权,在家不用拜父母,上朝不用拜皇帝(为此一直跟历朝历代官方掐架),号称“稽首了”,其实只是向您弯腰一拱手或合十,完事儿。

既然说到这儿了,咱们再讲讲日常生活中各种不需要跪地的礼节。

大家要知道,唐朝即使是首都和皇宫里,硬化的路面也很少,绝大部分室外道路都是黄土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熟人在大街上遇见了,要求双方必须下跪叩头打招呼,那真是对衣服的摧残啊······假如您穿越过去以后人缘不错,到处都能遇见熟人,下雨下雪就干脆别出门了,不然走两步往泥水汤子里“啪嚓”跪一下,刚起来没走几步又“啪嚓”跪下······所以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室外要求士人行跪拜礼的情况就并不太多。

您正常骑着马出了家门,在路上遇见个平辈或者晚辈的熟人,如果您急着去办事,不想耽误太多时间,那么在马上抱拳拱拱手,问个好擦身过去,这也算是打过招呼了。不过这种方式是最简便轻慢的礼节,如果对方是个很计较的人,那么很可能会因此对您心生不满,觉得您看不起他。

有教养有礼貌的士人,哪怕是面对晚辈,也应该停住马,至少做个要下马的姿态(对方这时候一般会上来扶住您不让下来),再客气一点儿就真下了马,站着跟对方拱个手,或者更亲热地拉着他的手,说上几句客气话,再上马各自走开,这是比较稳妥的礼节。

再恭敬一点儿,比如遇见了长辈,那么不但要赶紧下马,还要“长揖”。站着双手高举过头交握,深深地弯腰撅屁股,握在一起的手尽量接近地面,腰也弯成至少九十度,低头看地,听到对方发话再直起腰站好。“长揖”比“拱手抱拳”的分量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