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上朝不戴冕,宫廷劲吹休闲风【朝会服装】(第2/4页)

皇帝配着这几种“冕”而穿的礼服,在您这个外行看来,可以概括为:黑色大袖外袍,红黄色系下裙,有些地方露出白色的中衣。外袍和下裙上都有繁复华丽的花纹装饰,另外还有一大堆配饰如剑、佩、绶、鞶带、大带、蔽膝等,就不详细说了。跟冕服配套的鞋子叫“舄”,可以理解为一种浅帮的重木底鞋,跟唐人平时常穿的靴子不同。

理论上,皇帝祀天地、登基、祭太庙、举行成年礼、纳皇后、元旦(农历新年)受朝贺、册拜王公、祭海岳、祭社稷、飨先农、祭百神都应该穿各种冕服,不过实际上嘛······

实际上,大裘冕、鷩冕、毳冕、冕、玄冕这几种,唐朝皇帝基本上谁都没穿过,做出来纯粹当摆设的。只有垂十二旒的“衮冕”他们还真正穿一穿,每年就折腾一次,元旦朝会这天应观众要求穿出来晒一下。

您问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这些礼服实在太烦琐笨重不方便行动了,还全都是贵重好料子做的,全套十大几件,怎么也得有个几十斤重,穿戴上就是活受罪。所以当时御用画家们给皇帝画的“标准像”上,如果皇帝正穿着“衮冕”,那他的姿势准是——双臂伸开,一左一右两个内侍扶架着,一松手就被压倒在地状。

除了元旦晒冕服,还有一个每年一度的重要大朝会,冬至。这天皇帝要晒另一套高端礼服——通天冠服。

通天冠,怎么形容这种帽子呢?您可以想象一下现代古装剧里诸葛亮常戴的那顶冠帽,硬硬的,向后方斜上翘卷起,帽尾略舒展开,面上有一道道竖棱(梁)。唐朝皇帝戴的“通天冠”总的来说也是这样,通体呈黑色,更高更多梁,前面有金色山形装饰,也是用簪子穿过发髻和冠帽固定,另有缨带系在下巴下面。

跟通天冠配套穿的礼服,就不是黑色外袍了,而以红色为主,绛纱外袍,红罗裙裳,绛纱蔽膝,黑舄鞋子。另外还有一堆中衣内衣配饰等。也是按书面规定,皇帝“冬至受朝贺、祭礼回来、跟群臣一起宴乐、行养老礼”都要穿戴通天冠服,但事实上大多时候皇帝肯在“冬至受朝贺”这一天委屈自己套一次这衣服就不错。

除了冕服和通天冠服,皇帝的礼服还有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等种种名目,您还想听下去吗?不了?那就知道一下算了。

说了这么多,您问皇帝平时上朝到底穿什么?呃,这又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

别打了别打了,挺疼的。这也不怨我啊,唐朝皇帝一个比一个追求个性,本来上面这些按周礼复古出来的传统礼服就够繁复多样了,他们居然还不满意,以各种理由罢穿。第一个开歪风带坏头的就是太宗李世民陛下,他是青少年时代成天骑在马上疯跑,自由惯了,看那些配件一堆的宽袍大袖长裙子怎么都不顺眼,于是找借口自制了一种“翼善冠”,是一种不太大的硬质帽子,戴着比较方便,往头上一套固定住就行。戴这种冠,穿一套白练布裙襦,他陛下就这么上朝,连元旦、冬至,每月初一、十五的大朝会都这样一身素白地混过去,冕服和通天冠服全部拒穿。

平时的日常朝会呢?他还是戴“翼善冠”,但是有时候连“白练裙襦”都嫌麻烦(“裙襦”还是长衣拖地的中原古制衣服),人家要穿便于骑马的背心马甲长裤,当时叫“袴褶”。

“袴褶”是南北朝大动乱时期流行起来的一种武官服装,到唐初,尚武风气还是很浓,无论是皇帝大臣还是普通士兵都很喜欢穿这种利索合体的束腰背心+肥腿长裤,所以官府也把它定为礼服,上朝的时候皇帝和文武大臣都可以穿戴。

不过几十上百年以后,天下承平日久,“袴褶”渐渐不流行了。于是到了唐玄宗时期,三郎陛下恢复了元旦朝会穿衮冕服、冬至朝会穿通天冠服的规定。除此之外,他还是一身幞头圆领袍的常服来出席其他朝会,于是您所习惯的“黄袍上朝”终于出现啦,因为天子的常服是以赭黄袍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