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当官上朝啦(第3/4页)

好马还得配上一副好鞍才像样,在唐朝,需要配齐的马具可还不只“鞍”。

我们从马头开始说。为了控制马匹行走,您需要先配一副“笼头”或叫“络头”,简单地说就是往马嘴上套一组带子,从嘴边引出两条缰绳来给您骑乘时握在手里,用来勒紧或放松。跟这组带子相配的还有一根直棍,两端有环,可以套进马嘴两边带子里,让马咬住来禁止它嘶叫,这个棍状物汉朝叫“衔”,唐朝人叫“镳”。这是基本的形制,为了显示您家有钱,您可以用贵重的材料(如犀牛角)来做“镳”,还可以在几条带子上嵌入一朵朵小金花,在马的额前、鼻端、两颊上部位置各悬一片金杏叶。这种华丽的配饰叫“闹装”,朝廷曾经规定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准这么炫耀。

接下来是马背装置。一个好消息是,唐朝的马鞍已经基本演变成今人熟悉的模样:前端翘起,后翘倾斜,便于骑手骗腿上马,也便于骑手卡坐在鞍中不容易前后滑下来。大部分马鞍是木胎的,外面用各种材质装饰。唐朝出现过银装鞍、鍮石(黄铜)装鞍、乌漆装鞍、宝钿金装鞍(金鞍外镶各种细小宝石)等。

马鞍并不是直接套在马背上的。为了减少马匹皮肤与硬物摩擦出血感染的概率,鞍下至少要垫一层褥子,也就是“鞯”。这个一般是毡子做的,更华丽些可以用兽皮做,比如李世民陛下就曾经给自己的近身卫队配备了“虎皮鞯”的制式装备,呼啦啦一大群跑出来十分威风。

如果您是在下雨下雪天出门,为了防止路上的泥水溅脏衣服,还可以在“鞯”下面再垫一层“障泥”。这东西一般比较宽大,垂到马腹,讲究用锦来做,李白写过“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

为了固定鞍鞯,要向马胸、腹、屁股引出带子加以系结,这些系带也各有专门名词称呼,就不一一介绍了哈。带子上各部分也经常悬挂金属杏叶作为装饰,“杏叶”在唐代是一个统称,其实这金属片的形状很多,有卷草、宝相花、鸾鸟、鸳鸯、麒麟、狮子等,质地则有铜、银、鎏金、玻璃宝石镶嵌的。

要置办全这样一套马具,花费的钱说不定比买马还多。不过也有好消息,后世很多人知道的“蹄铁”,也就是给马蹄套上铁掌,据说在唐朝还没出现,这笔钱您可以省掉。反过来说,您可以穿越过去以后在唐朝率先发明出“铁掌”,毕竟这种装备对于保护马匹、提高使用效率是很有好处的。

郎君您的出行工具这算准备全了,晨交五鼓,坊门开启,叫个家奴牵马,这就去上朝吧。呃,您问您走了以后,如果家里的夫人也想出门,该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好说好说,如果家里不止一匹马,那女眷娘子们也依样另准备一套马具,跟男人一样,骑马出门,一点儿问题也没有。当然如果是“知礼守法”的大家族,不愿意让路人看见高贵娘子的脸容身形,可以另外准备一套“幂篱”,也就是斗笠形帽子边沿垂一圈黑色长纱,戴上以后把脸和身体一起笼在里面。不过这玩意儿只在唐初流行,高宗以后娘子们嫌麻烦,纷纷不戴了,光天化日之下招摇过市,法不责众,也拿她们没办法。

骑马毕竟容易累,唐朝女性出门,还有另一种比较常用的交通工具——牛车。

对啦,不是马车、骡车,而是牛车。为什么呢?大概因为牛的力气大、走路慢、拉车稳当吧。弄一头毛色鲜亮的壮牛,套上辕驾上车,车身两边各有一个硕大的圆形木轮——注意,唐朝街面上可没有四轮车,因为我国古代一直没能解决四轮车的转向技术,直到清朝,无论多豪华的实用车都只有两个大轮子,坐上去颠簸得要命。

也因为只有两个车轮,车厢就不会太大。门朝前开,娘子们被扶着从前门钻进车厢。里面可没有让她们能垂腿坐的地方,车厢底板是全平的,她们只能盘着腿坐在褥垫上,有的车厢连左右窗户都没有,光线昏暗,空气憋闷。再加上牛拉车慢慢腾腾、没硬化的路面坑坑洼洼,在唐朝坐车实在也不是件舒服的事,所以脾气急点儿的女性都干脆骑马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