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认识一下唐朝的文房八宝······粥?【笔墨纸砚等】(第2/3页)

唐朝以前,由于书案矮又要求人们写字时坐直腰,大家很少把简牍和纸平铺在桌面上写字,而是左手把纸拿起来,悬空卷成一束,右手执笔,悬腕悬肘,在纸面上凌空书写,右手一边写,左手一边转动纸卷。这个姿势使得上半身没有可凭倚借力的地方,很考验臂力和腕力,笔锋短硬,活动半径小,会比较省劲些。这样写出来的字也一般很小而且端正,后来随着高足家具的普及,写字姿势的改变,笔锋加长加软,那种纵横飘逸的行草大字才更加流行开。

看完了笔和笔容器,我们再来找找墨和砚台。

作为一个还在读书的普通学生,您最好别指望书桌上能摆什么造型奇特、花纹繁复精致的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甚至可能连成条成块的墨锭也不给您用。市面上能买到的平价墨,往往呈粉末状或者碎片丝缕状,黑乎乎的一堆往砚台上一倒,自己磨吧。

这种情况下,您不仅需要一个供研磨的硬质平面(砚台),还需要一个用来磨细颗粒的工具(砚子),否则总不能伸手指去搅墨粉弄得满手污黑吧?市面上常见的古老实用的“砚”,也就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下面一片石面平板,上面一只大小形状便于抓在手里研磨的石头。没有什么刻意追求的造型,一切以便宜耐用为主。

唐代是制墨技术发展很快的时期,从魏晋时出现的用漆烟、松煤制成的“墨丸”,在唐朝逐渐普及和定型。用松烟和胶汁调制而成的各种形状的固体墨锭,质量越来越精良,像祖敏、李阳冰、奚超、奚廷珪等名家制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都是上送皇室使用的贡品。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锭长11.4厘米的圆柱形墨锭,上书“松心真”三字楷书,历经一千多年都没散碎,是目前所见的最早墨锭实物。您如果用功读书,将来考上进士做了官,就不愁用不上好墨了。而那时候配合墨锭使用的砚台,当然也会更加高级精美。

唐朝的高级砚台也有好多种形制,说说当时最流行的两种。

一种叫“箕斗砚”。顾名思义,这种砚台的形状就像个簸箕,以长方形为主,底部倾斜,便于汇聚磨出的墨汁。据说这种砚开始时很多是取用汉魏晋古建筑,比如曹操“铜雀台”上的旧瓦片磨改加制成的。那些瓦片制造时“澄泥以绤滤过,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注35](用织物过滤澄清泥沙,加入核桃油反复捶揉黏土制陶),工艺十分精良,所以用这些瓦片改制的砚台(唐朝前期直接叫“砚瓦”)“贮水数日不燥”,深受喜爱。到唐中期以后,砚匠们直接采用“澄泥法”来做砚,这也是后世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的来历。

另一种著名唐砚叫“辟雍砚”。“辟雍”是古代典籍里的一种特殊形制建筑,一般用作高等学校,特点是房屋外面被一道有水的环形沟渠围绕住。“辟雍砚”的样子也符合这个特点,多为陶瓷质,圆形,砚面凸起,砚面与砚壁之间形成一圈环形砚池,在砚面上磨出的墨汁就是流进砚池里储存起来的,供您写字时伸笔蘸用。这种砚从南北朝到初唐时很盛行,因为“辟雍”是全国最高等的学府,那么这种砚除了实用价值以外,还含有祝愿使用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早日考进大学做官的心意。

有了砚台,有了墨,也不能干磨啊,磨墨的时候还得往砚台上加水才行。

普通人家没钱瞎讲究,用只缺口饭碗盛半碗水放桌面上供磨墨用,也能过活。如果是手里稍有几个钱的文人想追究点情调,唐朝市面上各种等级档次的“水盂、水注”也是花样繁多。

“水盂”其实就是陶瓷小水罐,常见的口径一般在3厘米左右,高在6厘米以下,褐色釉和绿色釉是主流,一般都有扁圆的大肚子和收口或细脖子,有梅瓣、葵瓣、石榴、圆筒等多种式样,以彩条、散点、彩斑、草叶等纹彩装饰。“水注”跟水盂的样子相差不多,最大的区别是有引水用的“流”,是往砚台里倒水的陶瓷杯壶,可以做成龙、凤、狮、虎、象、鸭、狗等多种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