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自己的书房了!不过房里没有线装书!【中古书籍】(第2/4页)

现在我们拿出一卷书来仔细看看吧。您身边的书架上,有一束束平着堆放的卷子,也有一些盛装书的布袋,袋口开着,露出五支或者十支书轴。这种专门装书的袋子叫“帙”,形容书籍多的成语“卷帙浩繁”到现在还很常用哦。

露出袋口的书轴上,吊系着标签,您拈起一个标签来看,入手沉甸甸的,据说皇室藏书里有很多标签是用象牙做的呢——标签上写着“尚书正义 卷四”,这是标明这一卷书的内容和次序。因为卷轴书打开查看比较麻烦,也容易弄坏纸面,所以为了便于快速查找书籍内容,在书轴头上系签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把这卷书抽出帙袋,您看,最外面一层粘裱着布帛或硬纸,这个叫“褾”,作用类似于我们给课本包上的书皮,既能保护书籍也能装饰外观、彰显个性。书皮外沿还要连上一条丝带,用来把整卷书捆缚住,以防止纸张随便散开损坏掉。

解开系带,右手捏住书皮首端,左手把书卷慢慢往左展开,一行行竖写的工整字迹依次序展现在您眼前。如果这卷纸是黄色的,那么可能纸张经过了“入潢”这道工艺,就是把纸浸入到黄檗汁液里染泡再晾干,可以有效地防止虫蛀腐朽。敦煌的唐代纸卷能经历一千多年不坏,也得益于这种工艺。此外,我们现在还经常使用的“装潢”这个词,来源也是卷轴书的外观处理程序。

纸卷完全展开以后,在末尾那里,您终于能看到“书轴”的全貌了。这一般是根不太粗的木杆或竹筒,纸卷的末端裁成梯形,粘缠在这根轴杆上,收起书时以它为轴心向前卷动。普通廉价书籍也就粘一根硬木杆随便用用,稍微讲究点的,会给轴身两头另装上“轴头”,用木头雕出好看的形状,涂上油漆啥的。因为两端的“轴头”是始终突出在整卷书之外的,把它们搞得讲究些,整卷书就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轴、卷、褾、带、签,这都是卷轴式书籍的组成部分。隋唐皇室藏书非常追求外表华丽精致,比如唐代“经、史、子、集”四库的藏书,“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也就是用镶嵌金宝的白色象牙做书轴,书皮连着的系带是黄色的,象牙标签染成红色。另外三库的藏书则是:“史库书:钿青牙轴,缥(青白色)带绿牙签;子库书: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注34]

把您手里这卷书仔细卷好、扎紧褾带放回帙囊里去,顺手再取一柱更厚的卷子出来吧。这次当您展开书看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困难,那就是——遇到了一位话唠的作者,这卷书的字数太多、粘在一起的纸太长了!您双臂伸展到最大程度,也没能把卷末的文字显露出来让自己看到,这怎么办呢?

一个办法是右手把卷头向内折,在无书轴的条件下把纸在手中卷起来,也就是“左手拉,右手卷”,这还挺考验技术的。另一个办法是使用“书几”或者叫“卧读书架”,这是专为读卷轴书设计的一种工具,形状有点像烛台,方座立柱上一根横木,两端各有一个圆托,圆托里侧则为短柱,柱上两个可以启闭的小铜环。若展卷读书,便可启开铜环,放入卷轴,慢慢转动,解放双手。这是精巧雅致的文房器具,也相当昂贵,普通读书人就别指望了。

过长的书卷还有个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如果你一次读不完这么多字,念到中间某处就得停下,过一段时间回来重新往下读,寻找这个“中断点”得花不少时间。想想我们现在读的这种“册页式书籍”,你可以在中断点夹一片书签,或者把书页折个角做标记,“卷轴书”可没法夹签也没法折角。

总之,随着社会文化累积越来越丰富,长篇大论的文章和大部头书籍不断涌现,传统的“卷轴书”已经显示出不太适应发展变化的一些缺点。这样,唐朝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书籍形式,它们是现代“册页书”的前身,不过跟我们在电视上熟悉的那种“线装书”还是有不小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