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济与公共文化生活(第4/6页)

这是很典型的疟疾症状了,过去的老人们也叫“打摆子”,一说都很熟悉,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难治的病,甚至在我国都很少出现了。如果是到现代医院里去治疗疟疾,医生一般给开些奎宁类药物,直接作用于疟原虫,然后吩咐回家把环境卫生搞好,消灭蚊蝇,因为疟疾的传染源就是蚊子叮咬。这样内外并治双管齐下,大部分病人都能很快痊愈。

但是唐朝的神医们可不会这么干。诊断出是疟疾,这个倒没什么难度,因为这病的症状实在太好认,而且又是当世第一大流行病。可诊断完了以后呢?只见神医一探手,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朱砂、白纸、毛笔在案上铺开,奋笔疾书正楷字:

疟小儿父字石拔,母字石锤,某甲姓唐名穿患疟,人窃读之曰,一切天地、山水、城隍、日月、五星皆敬灶君,今有一疟鬼小儿骂灶君作黑面奴,若当不信,看文书急急如律令![注31]

写完把白纸拿到厨房,用一片瓦或石压到灶王爷画像的脑门上,小心别压住字,也别让灰土落到纸上混淆了字迹。您自己先默默读一遍这条符咒,然后派人守着它,不让别人接近。等您的疟疾快要发作了,就赶紧整顿好衣帽立在灶前,先把灶王爷和符咒都清扫干净,再一字一句地读符上文字,必须读得清楚干脆,绝不能读错一字。一边读一边还得抖着自己衣裳,读完一遍跪下来拜一次灶君,这样读三遍拜三遍,折腾完,把符咒还压回灶王爷脑门上。

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唐朝人认为疟疾可跟什么蚊子、疟原虫、奎宁(金鸡纳霜)之类的无关,而是“疟鬼”在作祟。这“疟鬼”乃是死掉的小孩或者各种冤死人群变成的,所以治疗疟疾就等于跟鬼战斗。医生写的咒符,主要内容是编瞎话说疟鬼骂灶君是“黑面奴(猪)”,挑拨护家的灶王爷出面把疟鬼踹走。至于这么做有用没用······您说呢?

打着摆子的您被家人从厨房扶回卧室,神医一拍脑袋,没关系,一计不成咱还有二计。

这第二计叫“禳疟法”,具体步骤比较简单,是让您的家人去找一头冠羽鲜艳、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来。等到您下一次疟疾又要发作了,就把公鸡塞到你怀里。抱紧了,抱紧了,可别让它跑掉,还得保持着手贱的节奏时不时捏它一把、掐它一下,让这雄鸡不停叫唤。古代人普遍相信公鸡阳气旺盛可以驱邪赶鬼,所以这等于雄鸡伴您去战斗,而这次的战斗结果呢……那大概会是您脸上手上的血痕抓伤咬啄伤数十、下衣鞋面抹上鸡粪若干。

二计都不成功,神医面子上可有点不好看啦。恼羞成怒之下,放弃了咒禁法、巫禳法,把那些神神道道的东西收起来,取出医药工具,人家要正经开始治病了。

您刚松了一口气,期待着神医给写几个药方,然后让家人去药铺里抓药熬药,却见神医一转身,手里拿着冒烟冒火的东西,还没让您看清怎么回事,就热辣辣痛乎乎地往您赤裸的胸口上按过来。

啊嗷嗷嗷——

哎,别喊了,别喊了,让人听见还以为您在拍重口味爱情动作片呢。没人故意虐您,这是唐朝最流行的治病方法“艾灸”,就是把艾绒点着以后往病人的经络腧穴上烫烤,用以驱除风邪、治疗病灶。按《千金要方》的指导,灸除疟疾要让病人正面朝上仰卧,从双乳的正中向下沿着穴道一路灸烫下去。在您的鬼哭狼嚎声中,只见烟火闪烁、吱吱有声,空气中腾起烧烤人肉的味道,家人奴仆在床边指指点点,不是同情您受罪,而是在嘲笑您意志薄弱,连艾灸这点儿疼都受不了还叫得这么凄惨。

真是的,我大唐子民除了爱惜肌肤的美女贵人外,有谁身上是没几个灸疤瘢痕的?不是都告诉您了吗,艾灸是当世最常用的医疗手段,而且大家相信要在病人体表上烧出疮口、使其溃烂流脓,才能把病根儿带出来,病情才会好转(然后病人因“疮疡”“血痈”而死的概率又增大了)。总之,唐朝医生手持火柱大烧活人的场景,比后世那种拿着几根金银长针在穴道上刺来刺去的“针灸”要常见得多——其实“针灸”原本指的就是这两种手段,针刺和艾灸,只不过宋以后艾灸法渐渐不那么流行了,“针灸”给一般人的印象才只固定为针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