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带头正风气,澡堂子里谈工作【洗澡】(第2/4页)

其实从先秦时代起,在上流社会当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周礼》《仪礼》《礼记》记载为代表的士人价值观和理想的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要求大家勤洗浴、讲卫生。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在奉养父母、接待客人的时候,都应该提供能让他们三天洗头一次、五天洗澡一次的生活条件。而这个士人自己,也应该每五天洗浴一次,为此汉代的朝廷特意把官员们每上班五天可以休一天的假称为“休沐”,意思约等于“给你们时间都滚回去把自己拾掇干净再来上班,别熏死人”。到了唐朝,这个假期延长到每十天休一天,也被称为“旬假”。

除了日常生活以外,贵族士大夫要搞点什么隆重仪式,比如祭祀、参加公共活动、拜见上司贵官等,都要提前“沐浴斋戒”,把自己里里外外都清理干净,才能怀着一颗纯洁虔诚的心去天人合一。可见无论喜欢不喜欢洗澡,上流社会人士一般还是都承认洗澡是好事,是应该鼓励提倡的。

不过正像世间所有事一样,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即使在生活水平提高、卫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照样有一堆人不爱洗澡,别人也拿他没办法,何况是在物质水平低落的古代呢。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以“不爱洗澡”留名青史的贵族士大夫,人数比“爱洗澡”的只多不少,随便数一下就有嵇康、王猛、王安石等。还有一位桓冲,这位倒是洗澡的,但洗完澡不爱换衣服,干净身体往脏旧衣服里一套完事,这也折腾出了一些典故是非。

在中古社会里,能保持“勤洗澡”生活方式的阶层,可能只有寺庙里的和尚了。因为佛教是从热带国家传入我国的,热带国家人民洗澡比较方便(如著名的“恒河晨浴”),所以沐浴的习俗也跟着佛经一起在寺庙里安身。大中型寺庙往往在建造时就设计了专门的浴堂或者浴室院,以供佛教徒洗浴。《洛阳伽蓝记》卷四:“宝光寺……指园中一处曰:‘此是浴堂,前五步,应有一井。’众僧掘之,果得屋及井焉。”出土了无数唐代珍宝的法门寺,“寺之东南隅有浴室院,或供会辐辏,淄侣云集,凡圣混同,日浴千数。洎百年已还,迄于今日,檀那相继,未尝废坠。”[注25]敦煌壁画上也有僧众洗浴的场景。

这些公共浴室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跟现代的公共浴池也没太多本质区别:在地下挖个体积不等的池子,池壁和池底铺上不易渗水的材料(一般是石条或青砖),在水源和浴池之间设个加热炉灶,把冷水加热以后注入浴池,尽量保持池内温度合适人体洗浴。这是基本的设置,至于冲淋设备、莲蓬头、按摩喷头、桑拿房那些就先别想了。

后世那种建在街面上、城区里、收钱让人进去洗澡的商业公共浴池,在唐朝的城市里似乎也不多见,但在宋朝城市里就已经很普及了,而且在浴池里还有搓背等附加服务。苏东坡在享受完搓背工的服务以后还赋诗填词留念:“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注26]

除了寺院以外,另一处有大型沐浴设施的地方是——皇宫。

唐朝最著名的皇家浴池是骊山脚下的“华清池”,这个我们穿越团已经去过不止一次了,不再重复介绍。而且华清池主要是利用了天然温泉,和我们本次说到的人工沐浴也不太一样。在长安城内的太极宫、兴庆宫特别是大明宫,以及不少避暑离宫,也都有大型浴池供人使用。而且这些皇宫里的浴殿,除了让皇帝后妃们洗澡,还有别的奇妙用途。 

比如您家丈夫在婚后仕途得意,从一介平民书生考科举中了状元,又步步高升,有朝一日做了翰林学士,负责书写圣旨,相当于皇帝的大秘书的角色。那么有一天他正在宫内直房值班的时候,内侍宦官过来传诏,天子要找他商量政务。没说的,带上纸笔墨盒跟着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