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栉篦去除头垢虱蚤,不但环保省水还能够占卜运势呢!【洗头】(第2/4页)

篦子,简单地说就是细密齿的梳子,普遍形状像个汉字的“非”,梳背在中间,两侧各有一排梳齿,梳齿之间的间距要非常非常微小,勉强能容许几根头发通过最好。不过它和梳子的作用不同,梳子是用来把头发梳理整齐的,而篦子是用来清刮头发上黏附的油泥脏污,以及最重要的——消灭虱子和虮子。

“虱子和虮子”您也不知道是什么?真是现代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啊……这些是人体和动物身上的寄生虫,古代大部分人特别是平民百姓身上都有。来看看过来人的描述吧,这还说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呢。

冬天逮虱子是每天必做的功课。中午,屋檐下脱了棉袄,翻过来袖子,顺着针脚的线路,一路捉过去。人身上的虱子有白的,有灰的,于棉袄的皱褶处蠕蠕爬动着,体形像极了乐器琵琶。捉住一只,放在板凳上,用大拇指指甲向下一旋一按,只听“吧”的一声,虱肚爆裂,肚内物什迸溅出来。喝过血时间不长的,虱肚里的内容呈浓厚的深红色;没来得及喝血的,肚子瘪如秕谷,须使劲下按,才可以听见“嘙”的微响,钝钝的。被子上也隐藏有虱子,夜里熟睡,感觉身上某处发痒,随手摸过去,肉肉的,鼓鼓的,逮了个正着。黑灯瞎火的,扔到地里,又怕它重新爬上床,索性放进嘴里,“吧嗒”一声咬爆了,和着一大口口水,“啪”的一声,吐进床前的火盆里。

虱子和虮子,以女孩子头上的为最多。虮子是虱子的子女,白色,大如蝇卵,晶亮亮的,伏在发根上,很少见其爬动。发棵里的虱子有淡黄和暗褐两种,不易捉逮,你这边拨开头发,它那边就惶惶逃逸。于是乎,梳子和篦子一起上阵。梳子开道,先将球结的头发梳顺,然后篦子才走马上前。从头顶开始,被梳者低着头,面前放张火纸,梳者手执篦子,篦齿顺着发丝缓缓理过。那些头发棵里的虱子、虮子、头皮屑便纷然而下,午季扬场一样。“顺梳梳子倒梳篦”,这句顺口溜只有到了梳头的尾声时才可以用到。因为,被梳者脑后面的头发梳起来极为不方便,顺着梳,梳下的虱子会趁机爬进袄子里,只好倒着梳。梳者运篦缓缓向上,让篦出的虱虮和头屑就留在齿面,轻轻拿过头顶,迅速倒在火纸上。最后,一把火烧成一缕肉香。[注18]

您的贴身奴婢帮您把头发散开,倒垂向前,然后拿起篦子用力插进您的头发里,再用力向前拉扯。在您的鬼哭狼嚎中,一篦子好不容易拢到发尾,只听噼里啪啦·······虱子、虮子、发屑、油泥头垢等各种原本隐藏在您头上的物质如天女散花般纷纷落地。这个过程重复几次,把您的长发全篦过一遍,这次干洗就算结束了,既省水又省燃料又省人力,是不是非常环保绿色呢?至于这么弄完以后,您的一头乌黑长发里是不是仍然藏着虱子、虮子、发屑、油泥头垢,是否彻底清理干净了······这个,您说呢?

一般人家不经常洗头洗澡,可能是囿于物质条件,但当时社会“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的观念还没被广泛接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像皇帝宰相贵族富商这样很有钱很有钱、完全负担得起洗浴消耗的阶层,也经常有“老子就是不爱洗”的人士出现。比如东晋元帝和太子(后来的晋明帝)父子之间,曾经有过这样一次交流。

太子发短信给老爹:“听说您今天洗头发了,今天是个好日子啊,洗头有益于身体健康,特意祝贺一下。”

晋元帝回短信:“我从新春正月里洗过一次头发,到现在都没再洗,脑袋脏臭得不行了,所以努力洗了一次。儿子我们一起保持健康活久点吧。”

太子又回:“听说您洗头发洗了好长时间啊,没太累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