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冒险家玛珂玻萝蜜的东方奇幻漂流【西域女奴贸易】(第2/5页)

好啦,把这个放下,您揉着火辣辣的被打处,一眼看见地上另一件大型乐器,又不禁脱口而出“竖琴”!得,又错了,继续挨打吧。

这个样子很像西式竖琴的家伙,叫“竖箜篌”,有二十二根弦,用两手一起拨弦,这个弹奏过程叫“擗箜篌”。西域南边的印度缅甸也有这种乐器,形制基本相同,但在琴头装饰一只凤头,所以又叫“凤首箜篌”。它拨弹出的声音柔美雅致、音域宽广,富有感染力,基本上大型乐队里都少不了它。

再来看一件,“笛子?洞箫?”唉我说您,没知识也要有常识,没常识至少要会掩饰,嘴老这么快,前几次挨打不重是吧?这管长长的、竖吹的乐器,叫“觱篥”(音:bìlì),音色高亢浑厚、哀痛悲凉,让人一听就心肝儿发颤,所以经常作为领奏器乐来激发人们的感伤情绪。唐朝有个诗人曾经写了一首形容觱篥音色的诗,老师念来让你们听听: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注9]

有没有音色情绪比觱篥还要强烈激荡的呢?有啊,那边放着好几副大大小小的鼓呢。 

教师一一介绍过来,什么“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羯鼓”,您听得头昏脑涨,反正知道这些都是用棍杖敲击发音的乐器就行了,区别就在于有高的,有矮的,有横的,有竖的,有圆桶状的,有两头粗中间细的,有放地上敲的,有挎身上边扭动边敲的……

胡姬们常用的乐器还有很多,以后再慢慢学。下面来说几支中原的贵族官人们最喜欢的西域歌舞吧。

“San-san Mani”,中原人一般写成汉名《善善摩尼》。“san”是你们当地人的常用口头语“好啊”的意思,“摩尼”则是宗教里的神、菩萨。当时西域人大部分信奉佛教,也有不少粟特胡人信奉拜火教、摩尼教等。《善善摩尼》算是佛教歌曲。很有意思的是,现代新疆南部库车地区(古龟兹国所在地)还保存着一首古老的维吾尔歌曲,歌名也叫“San-san Mani San”,译成汉语为《你呀你,我心中的你》,还被收入了著名的《伊犁木卡姆》当中,有兴趣的可以找来听听哦。

《惜惜盐》,当地发音是“Saissi Yakne”,“Saissi”是“世俗的、非宗教的”意思,“Yakne”则指曲调、歌曲,所以唐朝中原人喜欢的这曲《惜惜盐》,其实就是“民间歌曲”的意思。这曲子的风格也很接近南疆维吾尔族歌舞曲,乐谱后来一直流传到日本,保留至今。

这两首歌曲是以唱为主,下面再说三种最著名的西域舞蹈。

“胡旋舞”,如果有人跳这种舞,您看了应该觉得不陌生,从小到大经常在电视里看见新疆姑娘急速旋转,彩裙和小辫子一起飞扬的那种舞蹈,就跟唐朝时候的“胡旋舞”有直接继承关系,因为这种舞蹈的主要特点就是“疾转如风”。而且呢,“胡旋舞”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时候,一开始本来也是女子独舞的形式,后来才发展成男女都爱跳,还可以排练成多人集体舞,连安禄山那种体重300斤的死胖子捧着大肚也能团团转得像模像样。

 正式演出的时候,你们这些“胡旋女”一般穿着粉红色紧身宽袖上衣、轻纱长裙,穿红皮靴,披纱巾,佩戴珠玉锦带和各种首饰等,当你们滴溜溜原地转圈子的时候,衣裙、纱巾、佩戴都跟着飘动,非常好看。

旁边伴奏的乐队,则至少要有一对笛鼓、一架正鼓、一架和鼓与一对钹。这些都是打击乐器,可见“胡旋舞”就是一种节奏紧张欢快的“健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