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吃(第4/5页)

您说在食账里找不到这个名字?呃,这只外焦里嫩、香气喷涌的羊同志在食单里叫作“红羊枝杖”,有点怪哈。

“枝杖”是四腿四蹄撑着烤羊身的意思,“红羊”呢,因为古人迷信,以为丙午、丁未两年容易有大灾,“丙丁”为火,“未”为羊,所以叫“红羊劫”。既然这只烤全羊是献给皇帝的,自然要取个吉利话,总的来说,您就理解为“吃了这只烤全羊能消灾化劫”就好了。

除了面点和肉类,甜食也能烤制出来。食账里有个很好听的名目叫“玉露团”,是用豆粉烤干,配龙脑、薄荷等香料蒸入味、凝结成霜粉,再拌糖蜜酥酪压进雕刻木模子里印花。另一味“甜雪”,也是加蜜烤制的白色面食。

烤制食物看得差不多了,那边还有一组煎炸大灶,娘子您这边来。

站这儿就好,别走太近了。灶上只有一口大铁锅,锅里盛了不少猪油羊油,正在吱吱地煎炸食物,时不时往外迸点油星。就算油星溅不到您身上,这唐朝厨房里可没有吸油烟机,您离太近了不觉得呛得慌?这地方待久了,自己都快变成熏肉点心了吧……

您手上的食账里,用油煎炸的食物也不算少。比如列第三位的那个“巨胜奴”吧,看名字是真猜不到啥模样,到灶前了,才发现就是油炸的黑芝麻馓子嘛。

用酥油、蜜水和面,拉成细面条状,面条外层沾上黑芝麻(胡麻黑者名“巨胜”),重叠扭成粗辫子下油锅炸熟,这种食物当时又叫“寒具”,后世被称为“馓子”,现在还是西北地区常见的小吃呢。

油炸的点心,往往会起个比较奇怪的名字,像食账上的另一味“见风消”,做法是把糯米捣成粉,跟蜜汁、酒酿、糖一起揉成薄皮,稍烤一下,挂起来晒干。等吃的时候,一片片揪下来扔油锅里炸熟,捞起装盘上桌,又甜又脆,入口即消,一边看电视——呃——一边看歌舞表演一边喝酒一边当零食吃正合适。

做法类似的还有一味“过门香”,是把各种能炸食的米皮啦,面片啦,肉干果干啦,通通切成薄片,投入沸油里一烫即出,各种香气喷涌。再有一种叫“雪婴儿”的,呃,这个,您先做好心理准备再看啊。

招呼一声,厨役端来一盘油炸物,您瞥眼一瞧,不由得五雷轰顶,唐僧附身,悲愤高呼:“这明明是未满三日的孩儿,怎么能吃人!拿走!拿走!善哉,善哉!”

咳,我大唐群众没这么重口啦,没灾没难的,谁家吃人肉当点心啊。您再仔细看看,这些小人儿是青蛙做的,用细豆粉糊在蛙骨蛙肉上,下锅油炸出型,捞上来就像白胖胖的小婴儿一样。当然,吃青蛙也挺残忍不环保的,而且用“婴儿”来命名点心,细想想背后含义还是不大对劲儿……咱别看这个了。

油炸食品对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啊,要说营养又美味的烹饪方法,还是清蒸水煮比较好。您问:“点心还有水煮的吗?”有啊,煮锅在这边。

这一道水煮的面点叫“汉宫棋”,做成双钱形的棋子状,棋面上还有印花,下水煮熟了吃。旁边还有一锅面片汤,面片都精心地做成了小鸭子形状,很可爱吧?这叫“鸭花汤饼”。当年《红楼梦》里贾宝玉挨了打,想吃的“莲叶羹”其实就是这面片汤,不过把面片做成了“小荷叶小莲蓬”形状而已。所以别看不起疙瘩面片汤,在富贵人家也是很受欢迎的一道食物呢。

说到“羹”,咱唐朝也有。您手上食账里有一款“冷蟾儿羹”,是用蛤蜊熬的羹汤,放凉以后食用。还有一道“白龙臛”,是用鳜鱼做的肉羹,色白味厚,又鲜又浓,趁热吃最好。“卯羹”是兔肉羹。

另一款名字看上去很爽的“清凉臛碎”,嗯,主原料是您不太喜欢的野味、罪大恶极的“果子狸”。用狸肉做成羹,熬得浓厚胶结,然后放凉成团,再切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