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10页)

说实话,领导已经到了爱忘事的年纪,能否记住下面人的名字,已经是无所谓的了。谁让下面的人那么多呢?都是蝼蚁之人,领导能记得过来吗?倘若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吃到肚子里,那还不把领导累死了?

当然了,能不能记住下面人的名字,那还要看领导是否受到了美好的刺激。主要是感官刺激。视觉系统受到刺激后,反馈给大脑,大脑再通知心脏,发生一连串的心理整合作用,领导就能记住一个人的名字了。说白了,就是对一个人有美好的印象时,很容易就把这个人的名字记住了。比如,领导新近发现了一个女同志,只听人家说了一遍她的名字,领导就把她的名字默诵出来了。记得清清爽爽的,好比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个新发现的女同志,名字叫王静。

王静真是好啊,好得不得了。袅袅婷婷的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围一条鲜红的纱巾,骑着电动车,一手提着裙角,裙角扯在车把上,那叫一个“飘”!

这样的女同志,让领导心神荡漾,让领导获得好心情,领导不记下她的名字,是没有道理的。

可是,突然有一天,领导很吃惊地把王静和络腮胡子联系到了一起。因为,领导看见了他和她并肩走路,说说笑笑,亲密无间。他们俩的身边,还跟着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孩子。领导看见这一幕,眼珠子都要射出来了。

人家是两口子!

当领导得出这个结论时,不禁仰天长叹。可惜了,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看的美女,怎么会嫁给工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好在领导是个明白人,没有望着人家的影子再纠缠下去。领导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物,很快就豁然开朗了。领导的感官受到了刺激,领导突然想起来络腮胡子的名字了。

“刘百顺!”领导在心里念叨着,只念叨了一遍,就把他的名字记到心坎里了。

以后,在大街上,再见到络腮胡子的时候,领导总会热情地和刘百顺说话,而且是先打招呼。见到王静呢,也是先说话,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他和人家两口子说这说那,说刘百顺同志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贡献大,既是老黄牛,又是千里马。他这么说的时候,王静的脸上布满了红霞,刘百顺的脸上也布满了红霞。

领导真的记住了刘百顺的名字。有时,领导也会在不同的场合,提到刘百顺同志。每次提到刘百顺,领导都要补充一句:“啊,就是王静那口子!”说的次数多了,上上下下的人,都随着叫“王静那口子”了。时间一长,就没有人叫刘百顺的名字了。

刘百顺好像也没表示什么意见,一天到晚,笑呵呵的,脸蛋子刮得干干净净,像个青皮土豆子。刘百顺已经不当工人了,每天上班都穿着白领子衬衣。

有一天,领导又见到了刘百顺。两个人说了半天话,领导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他的名字了。领导实在忍不住了,就问:“喂,你是谁来着?”

刘百顺笑道:“我是王静那口子!”

收藏家

大包有个爱好,专门收藏领导的讲话稿。但市级以上领导的讲话稿,他不收藏;联合国领导的讲话稿,他也不收藏。他只收藏本系统、本单位领导的讲话稿。几十年下来,他收藏的讲话稿装了满满一排书柜。

本单位是个很大的单位,从历史沿革上看,时而直属于国家部委,时而隶属于地方政府,折腾了好几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体制更迭,领导走马灯似的换,积攒下来的讲话稿,多如牛毛。大包将收藏的讲话稿分类整编,打理得像文物一样,很是赏心悦目。闲暇的时候,大包泡上一杯茶,一边品茶,一边赏析“文物”,产生很大的成就感。

这些讲话稿,反映着时代变迁,是单位历史的缩影。几十年前,没有打字机,领导的讲话稿,都是写在稿纸上,写得十分潦草。领导多是大老粗,讲完了话,稿子随手就扔。如果不是大包心细,及时给收起来,今天哪能见得到这么珍贵的史料!后来,有了打字机,领导的讲话稿就铅印得齐头整脸了。可是,越是整洁的讲话稿,领导越是喜欢用红铅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今天看来,这些红色的笔迹,显得弥足珍贵,那是领导们工作思路的调整和进一步明晰!此外,最有价值的,是领导人随手用铅笔写在纸片上的只言片语。越是大领导,越是喜欢用铅笔,越是水平高的领导,越是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