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上街者,必是穿越女,捉来杖六十——妇女出行(第2/3页)

穿得起名牌未必雇得起保姆啊—您这是现代人思维。在唐代,那是买奴用婢很简单,穿华服上街却不容易。

唐代蓄奴成风,别说达官贵人了,城乡的中等平民人家,经济基础还过得去的,家里也普遍都有一两个男奴女婢使唤。而且当时人还特别爱买异族奴婢,像中亚的胡姬啦,朝鲜半岛的新罗婢啦,南亚东非的昆仑奴啦,在人市上都很抢手,带着出门倍儿有面子……呃,扯远了。

上面说到如果您穿越成劳动阶层妇女,自己一个人出门还行。如果穿越到大户人家,按当时人们普遍承认(虽然经常不遵行)的礼教来说,您作为女性就不该在外抛头露面。被无关男子看到容貌身形,是一种很跌份儿的事。

其实别说出门去给陌生男子看,就算您好端端地待在自己家里,有不认识的男性客人来了,只要不是您几代内的血亲,按理说您都不应该跟这种“外男”面对面厮见。彪悍如武则天,帝位都要拿到手里了,她跟男性大臣商量政务还得习惯性地在中间垂一道帘子;李林甫同志思想观念开放,找几个青年才俊来家,让女儿们自己选婿(很受社会舆论嘲笑的一种“家风不正”的表现),李家女儿也不敢当面验货,躲在窗户后面偷窥一下就算了。

哈哈,您觉得上当了?都说唐朝观念开放,妇女地位高,这么看来跟别的封建朝代也没区别嘛!唉……怎么说呢,封建礼教这个东西,在唐代还是人人皆知,大家表面上都承认“应该”遵守的。我们大唐子民也是圣人教化下的文明种族,又不是边陲野蛮人。至于社会上经常出现的不遵礼教的种种现象,嗯,应该批评,很不像话,看看就算,最好别学,学了也别出来现眼,要现眼你自己现眼,别拉上我,只此一次,下不为例,我只是心血来潮,一时好玩嘛。

总之,唐人对于礼教还是很有概念的,也有很多家风严谨的世族高门确实身体力行着这些礼教家法。所谓的“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大家都对这些轻微违反礼教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那么认真追究而已。

举例来说,贵族妇女必须要出门上街的时候,比如娘家父母病了或者弟妹要结婚了,得回去帮父母一把。那么按规矩,您带着婢女坐二轮车里或者人力轿子里,放下帘子不让外人看见,丈夫带家奴骑马在外面,一路护送您回娘家,到日子再去接您回来。

您说这简直闷死人了,唐朝女人真能都守这规矩吗?咳嗽……不守规矩的也挺多,从唐朝建立开始,就有很多贵族妇女,甚至是妃嫔宫女,不坐车而骑马外出的,不过人家也很少公然露着大脸,像您那么当街乱跑,好歹也有点儿遮蔽。

武德贞观年代,宫人贵妇外出骑马,要戴一种宽檐的帽子,帽檐上垂下长长的罩纱(这玩意儿叫“幂篱”),把全身都遮住,号称可以防路人偷窥(效果咋样可以自己想象,欲擒故纵什么的……)

后来到唐高宗时代,罩纱缩短到颈部(改称“帷帽”),只遮脸,身材就可以露外面随便让人观赏了。再到玄宗时代,连面纱都省了,美女们华服浓妆骑马驰骋,让老夫子一边掉眼球一边摇头大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其实最让正统儒家人士吐血的,还不是妇女们不戴遮掩地艳妆出行,而是后来她们干脆女扮男装,穿上了自家老公兄弟的靴袍,出门鱼目混珠、扫街败家。

不过要严重提醒您注意的是,上面所说的戴罩纱出门也好,女扮男装也好,无论什么情况下,除非您想跟人私奔或者合伙作案,否则贵族妇女出门,没有不带侍婢家奴的。

至于跟着女主人出门的婢女,装束上有什么要求呢?如果这婢女是那种地位低贱,连普通平民都不如的贱民,那就谈不上“被看到有失身份”什么的,直接穿平日的衣服骑马或者坐在车辕上都可以。如果是主人的宠婢,衣着华丽,自重身份,不想随便被外人看到,那最好也戴个什么纱,或者跟女主人的装束保持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