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官员别乱叫“大人”,除非您想拜干爹……——称呼(第3/4页)

“五郎”“六郎”和“大娘”“七娘”这样的“排行+郎/娘”词组,是唐代社会里,对于男性和女性最普遍、最亲切的尊称,上至皇室,下到贱民,通行无阻。

您要到一个普通贵族或者平民家庭里去观察他们的生活的话,会看到奴婢们叫男主人“阿郎”或者“主人”,叫女主人“娘子”“夫人”,叫男女主人的儿子们“郎君”“大郎”“二郎”“三郎”……叫男女主人的女儿们“小娘子”“大娘”“二娘”“三娘”……至于叫男女主人的媳妇、女婿,也是在“娘”和“郎”之前之后加上姓氏、排行等各种修饰限制语,变化很多,就不细说了。

奴婢称男性为“郎”,女性为“娘”的叫法,因为尊卑含义很明显,流传到社会上,就变成了广泛应用的尊称,大家都相互称对方为“×郎”“×娘”,以显示自己有礼貌,有修养。

比如穿越者某天自己偷偷溜出来上街迷了路,要找人问路,如果面前这个人是有年纪的老人(男),就叫人一声“丈人”“老丈”;是老女人的话,称一声“阿婆”“老夫人”;是青壮年男子,叫“郎君”;青壮年女子叫“娘子”;少年男女叫“小郎君”“小娘子”这样。

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太熟的人,您不要像现代社会一样随便叫人家“大哥”“大姐”“叔叔”“阿姨”,这种“亲属称谓语外化”的现象,在唐代并不普及,被叫者说不定会吓一跳,以为您要分他的家产什么的。

那么对于很熟的亲人以外的朋友怎么叫呢?

除了“郎”以外,“君”“卿”“公”“足下”之类的一般尊称,都可以作为当面称呼语。如果您跟这个朋友的感情亲密到了某种程度,还可以直呼他的“姓+排行”,双方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关系非同寻常的表示,比如大量唐诗诗题中的《送元二使安西》《宴兴化池亭送白二十二东归联句》《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夏日南亭怀辛大》……这就跟现代人给朋友打电话,一开口“老六”“猪头”“老狗,你在哪儿呢?”的意思差不多。

叫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比如子侄,可以直接叫他的大名或小名,当面说话时用“你”“汝”“尔”。叫自家奴婢,也是叫名字,生气起来可以骂“狗奴”“贱婢”等,但是不要叫“奴才”。您家的奴婢也不会自称为“奴才”,这个词在唐代不是一个称呼语。奴婢的自称有“贱奴”“婢子”等。

最后说说您穿越过去以后,跟不同人说话,都应该自称为啥。

跟尊长或者平辈说话,要表达对对方的尊敬,自己就应该用谦称。比如跟皇帝说话当然要自称为“臣”,您穿越成王子公主了也可以对着皇帝皇后自称为“儿”,但是不要用“儿臣”,唐代未见此称呼。

另外比较普遍的是称呼着自己的名字回话。“回大人:阿穿喝过药了。”“张公莫恼,阿穿在此赔罪。”……《隋唐嘉话》里有一条八卦:“太宗……初嗣位,与郑公语恒自名,由是天下之人归心焉。”李世民刚当皇帝的时候,跟魏徵(后封郑国公)说话,总是“世民”(见识浅陋,敬待公以教我)、“世民”(快要累死了,魏唐僧你少唠叨几句行不行)这样非常谦恭有礼地作秀,于是公共知识分子们大为激动,认为“由是天下之人归心焉”。

男性用的谦称还有“仆”“愚”“鄙人”“下走”等历代通用词,不详说。想说说的是比较有唐代特色的“某”(某甲、某乙),这个算是谦称里语气较为不卑不亢的那种,全社会上下通用。如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杨坚启言皇后:‘某缘力微,如何即是?’皇后问言:‘阿耶朝廷与甚人诉(素)善?’‘某与左右金吾有分。’”—这里杨坚是皇后杨丽华的父亲,但皇后地位比杨坚尊贵,二人说话,称呼上比较尴尬,于是杨坚用了“某”这个万能自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