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沼泽上的帝国

荷兰的正式英文名称为“Netherlands”(这个单词的本意是指“地下的、下面的”)恰好说明这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位于海平面以下二至六英尺的低洼地带。假如再有一次史前规模的大洪水,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其他所有重要城市将全部葬身海底。

正是这种险恶的自然环境成为荷兰走向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北海岸边狭窄的沼泽地上,人们很难创造出更多的空间来立国兴邦。但是,在人与自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这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恶仗),最终,荷兰人取得了胜利。在对抗中,无情的大自然使他们坚忍不拔、居安思危。毕竟,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并非一无是处。

当罗马人在公元前50年第一次踏入这片偏远的土地时,这里遍地沼泽,一条狭窄的海岸沙丘,从比利时延伸到丹麦,守护着这片沼泽地以抵挡北海的惊涛骇浪。无数大小河流穿过这条沙丘带,奔向海洋。其中最为著名的河流有莱茵河、默兹河及斯海尔德河。这些河流不受高坝河谷的阻隔,在低地上随心所欲地纵横交错。每逢春季,它们都会任意改变河道,将陆地变成岛屿,将泥土冲刷得毫无痕迹。在13世纪的一次洪灾中,70个村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10万居民转眼间葬身水底。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与相邻生活在坚实土地上的佛兰芒人相比,早期的荷兰人生活的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但是后来奇迹发生了。也许是因为波罗的海的水温或者盐度发生了奇异的变化,荷兰人发展的机遇就来了。一天早晨醒来,出乎荷兰人的意料,他们发现那种叫做鲱鱼的波罗的海鱼突然集体来到北海海域,并且从此定居下来。当时,几乎所有欧洲人在每个星期五都要吃鱼,而且鱼类是那时人类的主食,于是鲱鱼的集体搬迁导致了一大批波罗的海城市的衰亡,与此同时荷兰港口却因此繁荣发展起来了。从此,这些荷兰城市就源源不断地向南欧各国出口鱼干,就像现在出口罐装鱼一样。然后,由鲱鱼贸易产生粮食贸易,由粮食贸易又推动了与印度的香料交易。自然而然地,荷兰这个贸易之国就迅速崛起了。

但是,命运之神又将这一切现实因素抛到九霄云外,将所有这些低地国家并入了哈布斯堡大帝国之中,并且命令这些强壮的农民和渔夫服从哈布斯堡坏脾气的军官的命令。这些农民和渔夫虽然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但是他们却有铁拳以及实用主义,而统治他们的那些军官们却孤傲乖戾,不切实际,他们只是在一个绝对集权的宫廷中受过严格的训练,生活在西班牙式的城堡中,离群索居。这两类人当然水火难容,专制的统治必然导致反抗。于是,由此引发了荷兰长达80年的为自由而战的斗争,最终低地国家的人民迎来了自由。

新的统治者是一些实用主义者,他们深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尤其是在利益分配上,他们努力做到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因此,他们向那些在其他国家因信仰等原因遭受迫害的人伸出了热情之手,给他们以款待和保护。大部分得到荫庇的人(除了一小撮卑微的英国持不同政见者)都对这个国家感恩戴德,他们逐渐成为了这个国家的重要公民,在这里获得了新生。在他们的故国,那些统治者将他们的财产剥夺殆尽,将他们的固定财产全部没收,但是知识和能力是剥夺不了的,于是他们逃亡来到荷兰时还带来了非凡的才干与能力。他们无私地为新祖国贡献着自己的才智,为荷兰的贸易与文化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当独立战争结束后,拥有100万人口的荷兰,从废湖湖底的低地城镇中迅速崛起,勇敢地担当起统治欧亚大陆的重任,并保持了整整三代的霸业。

他们将大量的钱财用于置备家业,购买庄园和外国名画(本国的作品理所当然远远不及外国的作品),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终日沉湎在歌舞升平中。他们尽量想使邻人忘记他们这些财富是从何而来,但是不久,财富也不再来了。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凡事都是盛极而衰,尤其是人气。当这些人不再保持积极进取的活力时,他们很快就会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无论是财富还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