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佛陀与孔子(第2/4页)

那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月明如镜,月色如水。悉达多半夜醒来,开始冥思苦想。他觉得人生毫无快乐可言,除非他能够破解生命之谜。他决定远离自己所有热爱的亲人,去寻找答案。轻轻地,他走出妻子的卧房,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妻子和儿子。然后,他叫醒忠实的仆人查纳,让他跟自己一道出走。

就这样,两个男人一起走进茫茫的黑夜,一个是为了寻找灵魂的归宿,一个是要忠心侍奉自己热爱的主人。

悉达多在人民中间流浪了多年的时候,印度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他们的祖先,也就是印度的土著居民,在多年前就被好战的雅利安人(我们的远房表兄)轻而易举地征服了。从那以后,雅利安人成为了上千万性格温和、身材瘦小的棕色居民的统治者和主人。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他们将全体人民划分为不同等级,渐渐地,一种非常严厉而强硬的“种姓”制度强加到印度土著居民的身上。雅利安征服者的后裔属于最高“种姓”,即武士和贵族阶级;接下来是教士等级;再接下来是农民和商人阶层;原先的土著居民被称为“贱民”,是一个被鄙视被轻贱的奴隶阶层,永远不要指望有所改变。

佛进入山区

甚至连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有着等级之分。那些古老的印欧人,在其数千年的流浪生涯中,经历过很多的冒险。这些故事被搜集成一本书,名为《吠陀经》。它所用的语言被称为梵文,梵文与欧洲大陆的希腊语、拉丁语、俄语、德语及其他几十种语言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三个最高等级的种姓可以阅读这部圣书,而贱民们,也就是最低种姓的人们是不允许阅读这些经文的。如果一个贵族或是僧侣胆敢教一个贱民学习神圣经文的话,他就将大祸临头了。

因此,大多数印度人都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既然这个世界不能给予他们一丝快乐,那么他们必然会寻找别的途径以脱离苦海。他们努力想从对来生幸福的期盼中获得一点安慰。

在印度人的神话里面,婆罗西摩是万物的创造者,是生与死的至高统治者,被当作最完善的偶像加以崇拜。因此,效仿婆罗西摩,消除对财富和权力的种种欲望,被许多人视为最高贵的生存目标。他们觉得,圣洁的思想比圣洁的行为更加重要。许多人为此走进沙漠,靠树叶维持生命,希望智者、善者、仁者合一的婆罗西摩来滋养他们的灵魂。

悉达多经常观察这些远离城市与乡村的喧嚣而去寻找真理的流浪者,决意以他们为榜样。于是,他剪去了头发,脱下随身穿戴的珠宝,连同一封诀别信,让一直忠实跟随他的查纳带回皇宫,转交给他的家人。然后,这位王子没有带一个随从,孤身移居沙漠。

很快,他圣洁行为的名声传遍了山区。有5个年轻人前来拜访他,请求聆听他智慧的语言。悉达多答应做他们的老师,条件是要他们愿意追随左右,5个年轻人都答应了,悉达多便把他们带进了山里。他在温迪亚山脉的孤独山峰之间,用了6年时间将自己掌握的智慧尽心地向他们传道解惑。但是,当这段修行生活接近尾声之时,他仍感觉自己离完美的境界还很遥远。原来他所离弃的那个世界依然在诱惑着他。这时,悉达多让学生们离开他,独自坐在一棵菩提树的树根旁斋戒了49个昼夜,沉思冥想。他的苦修最终获得了回报。到第50天的黄昏降临的时候,婆罗西摩亲自向他忠实的追随者显灵了。从那一时刻起,悉达多便被尊为“佛陀”,即“大彻大悟者”,他能够将人们从不幸中解救出来,并且使之获得永生。

佛陀生命的最后45年都是在恒河附近的山谷里度过的,对人们宣讲他谦恭温顺待人的朴素教义。公元前488年,佛陀成道升天。此时,他的教义已经在印度大地上广为流传,他也受到成百上千万人民的景仰。佛陀并不单单为某个阶级传播自己的道义,他的信念是对所有人开放的,甚至最底层的贱民们,也能宣称自己是佛陀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