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文艺复兴(第2/6页)

600年前这种事情根本不会发生。当时,欧洲人口中的大多数依然愚昧,根本不会读书写字,但对于那些有幸掌握了鹅毛笔这一高超技艺的人们来说,他们属于整个知识王国。这个王国跨越整个欧洲大陆,没有边界,也没有语言或国籍的限制。大学正是这个王国的坚强堡垒。不像现代的堡垒或要塞,当时的大学是不存在围墙的。只要哪里有一位教师和几个学生碰巧凑在一块儿,就算建立起了大学。这再次说明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与我们现代社会大不相同。如今,要建立一所新的大学,其遵循的程序几乎无一例外是这样的:某个富人想为他居住的社区作贡献,或者某个教派想要建立一所学校,以便让他们的孩子们受到正当可靠的监督,或者某个国家需要医生、律师和教师一类的专业人才,决定建一所大学。于是,银行户头里先有了一大笔办校资金,它是大学的最初形态。这笔钱被用来修建校舍、实验室和学生宿舍。最后,招聘专业教师,举行入学考试。就这样,一所大学就办起来了。

中世纪的情形与现代截然不同。一位聪明人自言自语:“我已经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于是他开始宣讲他的思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几个人洗耳恭听就行,就像现在街头的即兴演说。如果他才思敏捷、言语生动,是一位出色的宣传家,人们就围拢来,听他到底讲了些什么。如果他的演说沉闷乏味,人们也仅仅是耸耸肩膀,继续走自己的路。渐渐地,一些青年人开始定期来听这位伟大导师的智慧言辞。他们随身还带了笔记本、一小瓶墨水儿和一支鹅毛笔,把他们听到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假如某一天下起了雨,教师便和他的学生们找到一个闲置的房间或者就在“教授”的家里,继续讲演。这位学者坐在椅子上,学生们席地而坐。这就是中世纪最早的大学。

中世纪,“universitas(大学)”一词,原意就是一个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混合体。“教师”就是一切,至于他在什么地方、在怎样的房子里讲课则无关紧要。

文艺复兴

以一个发生在9世纪的事情为例。当时,在那不勒斯的萨莱诺小城,有几个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他们吸引了许多有志从医的人们,于是就产生了延续将近1000年的萨莱诺大学(到1817年为止)。这所大学讲授的课程还是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理论,还有阿贝拉德——一位来自布列塔尼的年轻传教士的理论。早在12世纪初期,他开始在巴黎讲授神学和逻辑学。数以千计热切的青年蜂拥法国的这座城市,聆听他的精彩学说。有一些持不同观点的神父也来阐述他们的理论。不久之后,巴黎满大街都是吵吵嚷嚷的英国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甚至有的学生自遥远的瑞典和匈牙利赶来。这样,在塞纳河中间的一座小岛上,环绕着古老的教堂,著名的巴黎大学诞生了。

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城,一名叫格雷西恩的僧侣为那些想了解教会法律的人编写了一本教科书。于是,许多年轻的神父和众多的民众纷纷从欧洲各地赶来,听格雷西恩阐释他的思想。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该城市的地主、商店老板和女房东的欺诈,这些人组织了一个互助会(即大学),这就是博洛尼亚大学的起源。

后来,巴黎大学发生了一场争论,我们不太清楚其中的原因。只见一群愤愤不平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度过英吉利海峡并在泰晤士河畔一个名为牛津的热情好客的小镇建立起了仁慈友善的家园,这就是著名的牛津大学。同样的,在1222年,博洛尼亚大学发生了分裂。不满的教师带着他们的学生迁移到帕多瓦另起炉灶。从此,这座意大利小城也能拥有一所自己的大学了。很快,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布整个欧洲。从西班牙的巴利亚多里德到地处遥远的波兰克拉科夫,从法国的普瓦捷到德国的罗斯托克,这种情况在不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