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查理曼大帝(第2/2页)

这些事发生在799年的冬天,次年的圣诞节,滞留在罗马的查理曼,在圣彼得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祈祷仪式。当他祈祷完站起来的时候,教皇把一顶事先准备好的皇冠戴在他头上,尊称他为罗马皇帝,并启用了几百年来从未听说过的“奥古斯都”这一称号。

于是,欧洲北部再度被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但是占据这一尊位的人却是一位大字不识的日耳曼首领。不过,他能征善战,没过多久,国内就秩序井然,甚至连他的对手,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皇帝也写信称他为“亲爱的兄弟”,向他示好。

好景不长,精明能干的查理曼大帝于814年寿终正寝。他的儿孙立即为争夺最大份额的帝国遗产,相互攻伐,激战连连。依据843年的《凡尔登条约》和870年在默兹河畔签订的《默尔森条约》,卡罗林王朝的国土先后两次被瓜分,后一条条约把整个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二。“勇敢者”查理获得了帝国的西半部分,包括旧罗马时代的高卢省。这个地区的土著居民早已被拉丁化了,尽管法兰西是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国家,用的却是拉丁语。

查理曼的另一个孙子获得了帝国的东半部分,就是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的地方。这片蛮荒强悍的土地从来就不属于古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大帝(渥大维)都试图征服这个“远东”地区,不过公元9年他的军队在条顿森林全军覆没后,此后他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当地居民从未受到高度罗马文明的影响,他们用的语言是通俗的日耳曼语。条顿语里,“人民”(people)被称为“thiot”,因此基督教传教士称日耳曼语为“大众方言”或“条顿人的语言”(lingua teutiseea或者lingua teutisea)。后来把“teutisea”一词改成“deutsch”,这就是“德意志”(Deutschland)这一称呼的来源。

那顶众人觊觎的帝国皇冠则被卡罗林王朝继承者拱手相让,回到了意大利平原。在那里,皇冠成了小权贵的玩物。他们相互争斗,通过屠杀和流血盗得皇冠,戴上它并不需要获得教皇的许可,但很快又被另一个强者抢走。可怜的教皇再度卷入旋涡的中心,被敌人四面包围,被迫向北方发出求救的呼吁,不过这次他没有求助于西法兰克国王,而是求助于阿尔卑斯山后的日耳曼各部落公认的最伟大领导者撒克逊亲王奥托。

山口

奥托和他的日耳曼族人一样,向来对意大利半岛的蔚蓝天空和欢快美丽的人民颇有好感。他获悉后马上率兵救援。为了感激奥托的鼎力相助,教皇利奥三世封他为“皇帝”。从此,查理曼王国的东半部分便成为了“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这一奇特的政治产物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存在了839年。1801年,托马斯·杰斐逊就任美国总统那一年,它才被无情地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把这个古老的日耳曼帝国毁于一旦的野蛮家伙,是法国科西嘉岛上一位循规蹈矩的公证员的儿子,他成了欧洲的统治者,但他还不满足现状。他派人从罗马把教皇请来,为他举行加冕仪式。仪式上,教皇只能尴尬地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这个身材矮小的家伙戴上帝国皇冠,并大声宣布他就是查理曼大帝最优秀的继承人。此人就是著名的拿破仑将军。世事沧桑多变,却逃不脱历史的阶段性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