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第4/5页)

这些华工,都是从中国挑选过来的18~40岁、身强力壮的劳工,吃苦耐劳,悟性又高。而不少法国女性也发现,华工会把每月工资中的大部分节省下来,按时寄回家,剩下的生活费也花得非常节省。这种顾家和自制的性格,让她们对华工渐生好感。

1917年,法国勒阿弗尔甚至还发生了当地人的聚众抗议,他们抱怨:“如果法军继续伤亡的话,法国就没有男人了。因此,我们继续打仗还有什么意义?最终结果只会使中国人、阿拉伯人和西班牙人,娶走我们的妻子和女儿,并且迟早瓜分我们在前线为之献身的法国领土。”

当时很多法国工厂里,除了华工,就是妇女

而法国内务总长鲍慕司甚至在媒体上发布通告说:“华工多数是家境贫寒的苦力……我们法国的妇女,为什么不嫁给那些凯旋的法国士兵,而偏偏打算与黄皮肤的苦力联姻呢?希望广大法国女子迅速觉醒。”

法国的法律还规定:本国女子若嫁与外国男性,则自动失去法国国籍。

但针对这一点,素有“民国第一外交家”之称的顾维钧也发表了声明:中国政府可以代负相关责任。江苏籍的华工张长松和他的法国妻子露易丝,后来就是在中国驻法大使馆完成了结婚登记手续。

8

当然,大部分劳工还是回家了。

据统计,大约有3000名华工因与法国妇女结婚,或者得到了新的雇用合同,最终留在了法国——他们也成了中法关系史上第一批移民法国的中国人。

从1918年11月1日开始,到1921年结束,大概有11万左右的华工最后回到了中国。除去留在英国和法国的华工,大约有2万名华工渺无音讯,埋骨他乡。其中,留下名字的,只有1874个。

1925年,当时的旅法华工总会写信给法国政府,希望能开辟一个纪念华工的特别墓地,但遭到了拒绝。

直到1988年,在纪念“一战”胜利70周年之际,法国政府才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让这段历史大白于天下。

1998年11月2日下午,在巴黎13区唐人街区的布迪古公园内,举行了一个庄严隆重的仪式——法国政府为“一战”中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华工竖立纪念碑暨揭幕仪式。

法国北部索姆省华工墓地

纪念碑碑文由法国和中国两国文字刻着:

A LA MEMOIRE DES TRAVAILLEURS ET COMBATTANTS CHINOIS MORTS POUR LA FRANCE PENDANT LA GRANDE GUERRE 1914—1918

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

所有的墓碑,都朝向东方。

馒头说

1919年6月27日,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正式签字的前一天。

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陆征祥收到了一个奇怪的包裹。他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是一把手枪,还有一张字条:“苟签名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

寄出这个包裹的,就是当时留在法国的华工,山东省莱芜县牛泉镇上裕村农民毕粹德,编号97237。

这无疑是让人感慨的一个故事。

当初北洋政府派出14万华工,为的就是能以“战胜国”的身份,在战后向德国讨回山东。但是,众所周知,“一战”结束后,列强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战胜国”,而是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了日本。

他们的理由是:中国是“宣而不战”。

这句话,真心对不起在异国他乡同样抛头颅洒热血的14万华工。

有人说,华工也是为了挣工钱去的。没错,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动力,但这些华工到了欧洲战场,付出了绝对对得起那份薪水的劳动,乃至生命。他们并没有辱没中国人的形象,正相反,他们让世界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