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第2/5页)

在这个基础上,1935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合军和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任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

杨靖宇这个名字,开始成为关东军的一个噩梦。

3

在日本东京的“靖国神社”,供奉着一批牌位,叫“肉弹十勇士”。

“肉弹”在这里的含义,与饮食无关,专被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用来比喻“自杀式冲锋”。“肉弹十勇士”顾名思义,就是发动自杀式冲锋的10个人。

按照日本方面当时的记载,包括东濑军曹在内的10名关东军士兵,在一场追击中国军队的途中被反包围,绝望之际,他们冲入了对方阵地——严格地说,是“自杀”,但起不到任何“攻击”的作用。

根据旅日作家萨苏考证,当时围歼东濑他们的中国部队,就是杨靖宇率领的部队。

当时的东北抗联,有“南杨北赵”的说法。“北赵”说的是另一位名将赵尚志,“南杨”说的就是杨靖宇——“杨靖宇”这个名字,是在1932年改的,因为“靖宇”在朝鲜话里有“驱除外敌”的意思。

赵尚志打仗的特点是又猛又狠,而杨靖宇的特点是灵活多变,尤其擅长游击战。面对强大的关东军,抗联一改之前“东北抗日义勇军”以阵地战为主的打法,而是遵循了“敌进我退,敌乱我打”的游击战术,搞得关东军和伪满军队相当头疼。

据当时日伪统计机关统计,仅1935年,东北抗联就在东北三省各地发起大大小小战斗39 105次,截至1940年,共发动大小战斗近7万次。根据日本外务省发布的统计数据,日本在东北共损失近27万士兵,其中减去苏联方面宣布歼灭的8万人,剩下的18万,应该就是东北抗联和其他抗日义勇军的功劳。最巅峰时期的1941年,东北抗联在东北三省牵制了76万日军(实事求是地说,日本人的另一大任务是防御苏联)。

渐渐地,关东军把矛头集中指向了东北抗联总指挥杨靖宇。

杨靖宇当时让关东军恨到什么地步,从日本当时的记录可以看出来:从1938年开始,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了6万人的部队和警察大队,专门“剿杀”杨靖宇(东北抗联巅峰时期不过3万人),当时下达的命令是:看到抗联和其他队伍,其他放过,只打抗联;看到抗联队伍里有杨靖宇的队伍,其他放过,只打杨靖宇的队伍。

同时,关东军开始检讨原来的作战思路,做出三点改变:

第一,在抗联出没的地区,进行武装屯田移民和保甲连坐,每二三百户居民就用铁丝网圈起来居住,设岗楼和巡警,老百姓进出不得携带多余食物和衣物,断绝抗联和当地百姓的一切联系。

第二,只要发现抗联队伍,就紧紧咬住跟着打,一刻也不放松,逼迫抗联队伍不断分兵突围,越打越小。

第三,改变以前的滥杀政策,招降和优待抗联的叛变分子。

事实证明,这三点都起到了作用,而最起作用的,就是第三点。

叛徒的杀伤力,永远都是惊人的。

4

1938年7月,杨靖宇麾下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叛变投敌。这是第一个“重要”叛徒。

程斌是杨靖宇的爱将,有“小杨靖宇”之称,打起仗来又狠又准。关东军抓了程斌的母亲,胁迫他下山投降。

程斌最终选择投降,但他不是一个人,而是拉了手下115个人,带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包括现金,下山投降。

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为程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宣布成立“程斌警察大队”,岸谷隆一郎还把自己的军刀赠给了程斌。

程斌投敌后立的第一个“大功”,就是带着日本人摧毁了蒙江县(今靖宇县)境内70多个杨靖宇设立的密营。密营是抗联存放粮食、布匹、药品和枪械的秘密营地,在失去当地百姓的后勤支持后,密营是抗联的生命补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