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易中天对话王立群》(第3/6页)

易:好,下一位观众。

观众:作为一个听众,我们觉得史书应该是真实地、客观地、公正地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那么我们想问问,这些史料是不是真实的?怎么能够告诉我们,您说的历史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

王:历史的真实的问题,是个非常麻烦的问题。我们现在讲史,是根据正史来讲,也就是二十四史来讲,我们把它当作历史的真实来讲。但是,正史的记载是不是历史的真实,也是有疑问的。比如说,同样一件事情,在史书的记载上,可能受记载人的影响,它会出现差异。所以,真正的历史的真实,在学术界叫第一历史,这个第一历史是无法还原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史的记载叫第二历史,我们只能根据那个第二历史的记载来讲,这些东西我们把它当作历史的真实来看待。但是这些东西里边本身它可能有误记、有误读,这是客观上造成的;同时他主观上有避讳,他会有一些曲笔。我们的任务,第一历史我们已经完全没有办法还原了,已经不知道了,我们只能根据第二历史,就是历史记载的这些正史来讲它。在讲的时候,我们还要区别它的真伪。这个区别真伪的方法,一个就是史料之间的互证。比如说董仲舒《天人三策》,什么时候写的?这个历史记载是不一样的,《史记》有《史记》的记载,《汉书》有《汉书》的记载,《资治通鉴》有《资治通鉴》的记载,这就有不同,这就需要取舍,需要讲解的人从中间选择一个。我们现在是根据正史的记载来讲它,同时还要加进自己对史料的鉴别,对史料的理解,对史料的评价,尽可能按照主讲人的理解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历史。

* 王立群先生认为,正视历史是需要勇气的,讲述历史更是需要勇气,因为他把为观众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王立群先生研读《史记》的经历,也让他明白了讲好历史的关键,是找到贯通古今的人性。有人形容,听王立群先生讲史,更像饮一杯醇厚的黄酒,那么王立群这杯黄酒究竟是如何酿成的呢?

王立群的人生经历

易:我在看你的节目的时候,我看到了你说了这么一段话,好像说窦婴的时候,你说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琢磨事的,一种是琢磨人的,还有一种是又琢磨事又琢磨人的,是这样说的吧?

王:是讲周亚夫。

易:哦,是讲周亚夫。

王:我讲了五种人。

易:五种人。

王:一种是琢磨事,就是干事业的。第二种是琢磨人,是要做官的。第三种是琢磨钱,要发财的。第四种是既琢磨人又琢磨事,这就不得了。第五种是人、事、钱全琢磨,这就更不得了了。我当时讲周亚夫,我说周亚夫是个琢磨事的人。

易:那你呢?

王:我是琢磨事儿,主要是琢磨事儿。

易:那么我想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得出的刚才这五种人的结论,是从读《史记》得来的吗?还是别的什么途径得来的?

王:应当说是两方面结合。一方面是读史,因为史书中间写的很清楚。但另一方面就是生活。

易:就是你自己的生活。

王:个人经历是一笔财富。

易:此话怎讲?

王:因为经历会让你懂得很多。我13岁就开始打工。

易:13岁打工?

王:对。

易:这违法。

王:是。

易:童工啊!请问13岁的时候您多大?

王:我13岁多大?

易:啊不不不,13岁的时候是哪一年?

王:1958年。

易:1958年好像还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吗?

王:好像没有。那个时候我是小学毕业。

易:13岁小学毕业去打什么工?

王:小学毕业以后别人都发录取通知书了,我原来是学校决定的保送生,但是没有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