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精神 陶渊明之隐(第2/2页)

这就连农夫都看不下去。据说某天早上,有位农民拎着一壶酒来看望陶渊明。这位好心肠的农夫诚恳地对那田园诗人说:我们这种地方不该是先生您屈就的。现在举世都在同流合污,先生又为什么不可以随波逐流呢?

陶渊明谢绝了农夫的好意。他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还是一起喝了这杯酒吧!我不会改变主意的。

后来,陶渊明把这件事写进了诗中: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52]

诗是好诗,事可存疑,也不必较真。但,一大早听见有人敲门,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就去迎接,这种心情和心理是真实的。显然,陶渊明渴望与人交往。他也许躲避官场躲避政治,却并不躲避社会。

其实就连对政治,也未必毫不关心。据说,陶渊明写诗作文标注日期,绝不使用刘宋的年号。也就是说,他并不承认刘裕的宋是合法政权,他的心目中只有晋。[53]

那么,他又为什么不做晋官?

官位太小。

田园诗人真隐士,会嫌官小?

会的,因为陶家祖上极为显赫。曾祖父陶侃,官居大将军,位进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兼任两州刺史(其中一州还是荆州),被时人评价为英明神武似曹操,忠诚勤劳如孔明。这是何等豪雄的风云人物![54]

难怪陶渊明要称督邮为“乡里小人”。

也难怪他“不堪吏职”,要辞官而去。

没错,他弯不下那高贵的腰。[55]

可惜到了渊明这一代,陶家已经败落,变成了破落贵族或破落士族。但,血性、精神和性格,却似乎是可以隔代遗传的。因此陶渊明的内心深处,有着一般人不易觉察的高傲和高贵。只不过,这种内在力量在陶侃那里表现为英雄气,在渊明这里则看起来像是平常心。

然而最不平常的,恰恰就在看似平常之中。辞去彭泽县令职务的第二年重阳节,已无酒喝的陶渊明坐在宅边菊花丛中,满手把菊,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6]

也许,这就是陶渊明的真实形象。在这里,“见”是不能错为“望”的。望,就刻意了,也不悠然。只有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平淡之中才蕴含着绚烂至极。

也只有如此,才是魏晋风度。

[44]陶渊明事迹凡未另注者,均见《宋书·陶潜传》、《晋书·陶潜传》;见萧统《陶渊明传》。

[45]见《三国志·先主传》及裴松之注引《典略》。

[46]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47]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8]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另据《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他最早参加农业劳动当在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请参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49]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0]见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51]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52]见陶渊明《饮酒》其九。

[53]见《宋书·陶潜传》。

[54]见《晋书·陶侃传》。

[55]这一说法见《宋书·陶潜传》。

[56]诗见陶渊明《饮酒》其五,事见萧统《陶渊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