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物 宰相谢安(第2/3页)

客人沉不住气了,问谢安出了什么事。

谢安这才淡淡地说:小儿辈大破贼。

这当然是雅量非凡,然而正史却另有记载:客人走了以后,谢安狂奔进屋,结果连鞋跟都折断了。[58]

据南京六朝博物馆所藏木屐绘制。木屐,以薄木板为底,两块木片嵌在鞋底作为屐齿。根据“男方女圆”的规制,左图为男性,右图为女性。

后面这一幕,才是真实的。

事实上雅量并非谢安的本色。小时候,他曾经去找名士王蒙辩论,王蒙对他的评价就是“咄咄逼人”。可见谢安骨子里其实跋扈,超凡脱俗和淡泊宁静是装出来的。或者说得好听一点,是后天的修养或修为。[59]

但即便如此,却仍然可贵,因为当时的天下需要这样一位人物来做政治领袖。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像当年的王导一样,让面临倾覆的王朝转危为安。

这样看,王导和谢安,又堪称政治家。

至少,也是高明的政客。

的确,谢安和王导不乏相通之处,他们也都懂得“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道理。谢安执政时,正遇到士兵和奴仆因不堪压迫剥削大量逃亡,而且大多就近逃到南塘一带的船中。谢安却否决了大搜捕的提议。他说:如果连这些人都不能包容,那么京都还叫京都吗?[60]

有此一说,谢安便堪称真宰相。

这也是王导和谢安执政时,矛盾重重的东晋政界相对和睦的原因之一。实际上,谢安是懂政治的,也是很会做人的。有一次,谢家人聚会,正好天上下起了大雪。谢安便兴致勃勃地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侄儿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哈哈大笑。[61]

谁都看得出,谢道韫的回答远胜于谢朗,然而谢安却只是开怀大笑,并不加以点评。这就既表示了对侄女道韫的由衷赞赏,又给侄儿谢朗留足了面子。

家为国之本。能齐家的,也会治国。

实际上,谢安被公认为做宰相的材料,正是从一件小事看出。隐居东山时,他和朋友们一起出海,海上却突然起了风浪。船夫见谢安神情闲适,便继续前进,结果风浪越来越大而众人喧哗不安。直到这时,谢安才不紧不慢地说:要不然我们回去?

大家都说:回去!回去!

谢安这才让船夫掉头。

于是舆论认为,如此器量,足以镇安朝野。[62]

镇安朝野,正是公众对谢安的期许,也是时代对他的要求。谢安则不负众望,以他镇定从容甚至不失安闲的精神风貌,让东晋这只大船躲过了风浪。

显然,这里面的关键词就是器量。器量,也是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在东汉末年开始流行的新词。它甚至比纯洁更重要。一个人,如果器量不足,再纯洁也只是清澈的山泉。相反,哪怕污浊一点,也是汪洋大海。[63]

谢安也许就是这样。或者说,他希望能够这样。至少在这个时期的政治人物中,他最能代表魏晋风度,尽管真正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另有其人。

那就让我们再回到汉魏。

[49]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三。《晋书·谢安传》说桓温此行是要政变,但这是后人揣测之词,并无证据,故《资治通鉴》并不采信。

[50]见《晋书·谢安传》、《世说新语·雅量》。

[51]见《世说新语·品藻》。

[52]见《晋书·谢安传》、《世说新语·雅量》及刘孝标注引宋明帝《文章志》。

[53]见《晋书·谢安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三。

[54]见《晋书·谢安传》。

[55]见《晋书·谢安传》、《世说新语·识鉴》。

[56]见《晋书·谢安传》、《世说新语·排调》。

[57]见《世说新语·排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