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喀什:神秘的香妃故里(第4/5页)

英文“stupa”(佛塔)这个词来源于梵文词根“stup”,意为“堆叠”。最初,这个词在印度用于指代埋葬火化后遗骨的土堆。对于佛教徒而言,佛塔的意义类似于基督教的十字架。起初,佛教徒并未创造佛陀的形象,他们只是建造佛塔,并在佛塔中放置佛陀的骨灰或舍利,抑或是一本佛经。汉诺依的佛塔有一面被人挖了一个大洞,也许是有人想在佛塔中寻找金银财宝或者久已失传的古老抄本。

我们没待太久,狂风不时卷起沙尘打在脸上,我们决定返回喀什逛逛大巴扎。喀什的星期日巴扎是中国最有名的大集,而且喀什的这一古老大集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通过世界地图你会发现,喀什位于中国中部平原和地中海东部沿岸的正中间,距两边各有3500公里。古时候,没有多少商人把货物一路经过丝绸之路到达西域甚至更远的中亚、西亚。大部分人只走其中比较安全的一段路程,在半路上就把货物卖掉或交换,然后返回家乡。由于地处丝绸发源地(中国中部平原)及其最大市场(地中海)的中间地带,喀什成为大多数商人丝绸之路行程的终点。尽管20世纪的交通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喀什的巴扎仍然红红火火。

实际上,喀什城里其他地方在其他日子也有几个巴扎,而星期日巴扎设在城东。巴扎上有6大区域,每个区又划分为20个分区,每个区提供不同种类的货物,诸如帽子、靴子、刀子、铜锅、棉花或丝绸,甚至还有专卖动物饲料或动物的分区。

当地官员说每个星期日巴扎一般能吸引5万人,有时甚至多达10万之众。和其他的巴扎一样,商品价格并非刻在石头上,而是可以跟卖方讨价还价,而且临近散市时价格更为优惠。我俩花了近两个小时,在货摊中间转来转去,各自买了一些礼品,其中最难忘的当属产自英吉沙县的英吉沙小刀和维吾尔人称为“月光”的彩色丝绸。刀子上镶着彩色玻璃,钢刃在午后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极其轻薄的丝绸简直让人无法抗。之所以购买刀子和丝绸,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们在背包里占不了多大空间。这也提醒了我们,该考虑下一个目的地以及如何去那儿的问题了。

于是我们返回其尼巴格酒店的大堂,并在这里滋润干渴冒烟的喉咙,筛查过往宾客的闲言碎语,这可是喀什最古老、最流行的消遣方式。我们在中国一路西行,已经来到了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最西端,渴望听到有关前往最后一站目的地——伊斯兰堡的相关信息。喀喇昆仑公路这条唯一通往伊斯兰堡的道路因为滑坡已经一个多月不通了,而喀什到伊斯兰堡也没有飞行航班。

喀什是新疆著名的商人之城,尤其是巴基斯坦商人。其尼巴格是大多数巴基斯坦商人下榻的地方,因为包租的大巴就从其尼巴格出发,把他们及其货物运送回家。滑坡导致通往巴基斯坦的唯一公路中断,对他们来说是一场灾难。许多人不得不把他们在喀什买到的东西再次出售,以此来支付自己在其尼巴格的食宿。

当天吃晚饭时,一个坐在我们旁边桌子的巴基斯坦人说,他们的政府计划包几架波音747飞机把他和其他同胞接回国,但他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另一个巴基斯坦人劝告同胞说,要耐心,再过几天公路就修通了。但是酒店的一个巴基斯坦旅游经营商则称公路仍然很危险,前几天一个企图穿越滑坡地带的美国女孩不幸丧命,中国官方已下达禁行通知,公路几个月之内不会开通。

巴基斯坦人继续聊着他们的买卖——事实上他们也没有其他事可做,而我们吃过晚饭后便回到房间,决定不能和巴基斯坦人一样再这样干等下去了。如果我们无法抵达伊斯兰堡,那我们就原路返回。就这么定了。但是我们不着急,一觉睡到早晨,很晚才起床,也没吃早饭,只在大堂里喝了几杯啤酒。我们满心希望能听到一些好消息,但事与愿违。于是我们去买经乌鲁木齐回西安的机票。可是,当我们来到当地的航空售票处时,大门紧闭。当时不过才11点钟,门口的牌子写着:午餐时间,暂停营业。我们决定等一会儿,便走到树荫下,那里坐着另一个外国人。他说他是澳大利亚人。和我们一样,他也等着买去乌鲁木齐的机票,免遭3天长途汽车旅行的痛苦。但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是,他不是从乌鲁木齐来。他说他刚刚从伊斯兰堡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