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向前:长城尽头流浪开始(第2/4页)

嘉峪关是河西走廊的交通要冲,守卫着通往敦煌的关隘。虽然城楼仍巍然屹立,但是嘉峪关现在是个大工业园区,到处是生产肥料、钢铁和水泥的工厂。城市不算小,甚至还有一路公交车;这里也很富裕,建有两所医院,我们住进宾馆后不久就去了其中一所。

这次旅行刚开始不久,我就气管炎复发,幸亏芬恩带了四环素,连吃四天后我已近痊愈。现在轮到芬恩了,而四环素已经吃完。我们赶到城里其中一家医院的急诊室,那情景简直就是一所流动军队的外科医院:尿骚味和消毒水味飘荡在通往候诊室的走廊里。芬恩请值班医生开一些抗生素,他却建议照X光。芬恩坚持只开药,于是那医生从满是肥皂水的托盘里挑出一根弯曲的针头,芬恩吓得夺门而逃。

于是我们又返回宾馆,芬恩试图自己与支气管炎症作斗争。既然当地医院是个饭桶——如果不能称之为噩梦的话,我们只好寄希望于当地药店的妙手了。我们运气还算不错,在药店买到一种名为“SMZ”的磺胺类抗生素,药效很不错,芬恩很快退了烧,我们新买的夜光杯也很快就派上了用场,斟满中国白兰地,我们举杯邀明月同饮。

嘉峪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始于汉朝,那时它是河西走廊上新建军事重镇和丝路沙漠王国之间的检查站。随后的几百年间,它作为军事重镇的作用日益增强,此地也一直建有关城。第二天上午,我和芬恩雇了一辆轿车,去参观现存的关城。关城建于城市以西6公里的一个断崖之上,它南邻祁连雪峰,北靠马鬃山。站在城楼上可以俯瞰穿过沙漠通往敦煌的公路。如果有商队或者军队从西边进入河西走廊,站在城墙或瞭望塔上一眼可见。

现存的嘉峪关关城建于1372年,那是汉人从蒙古人手中夺回王位,把他们赶回长城外后不久。我们从东门由外城进入内城,这里曾经有兵营驻扎,唯一完好的建筑是一座战神庙——关帝庙。在庙里拜祭过后,我们沿台阶登上古城墙最高处,放眼望去,沙漠浩瀚。西门外几百米处有一个亭子,远行者常在那里驻足,最后望一眼故乡。

“关”在汉语中意为“关隘,”建这个关城就是为了守卫嘉峪关口。嘉峪关称得上是整个丝路上最雄伟的建筑。它的外墙高达11米,周长750米,内墙稍矮一些。19世纪之交,两位西方旅游者在参观过嘉峪关之后,写道:“景色凄凉,无以言表,如果人类的悲伤曾经在哪个地方的空气中留下过痕迹,那一定是嘉峪关。几百年来,经过关口的是无数绝望的人流——失宠的官员、获刑的罪囚、无家可归的浪子、恐惧的逃犯。这些人的足迹汇聚在一个阴沉的关口,经过此处后就永别了出生之地。城墙上写满了由一颗颗破碎的心灵泣血而作的诗歌。”

嘉峪关古长城

古时有个习俗,经嘉峪关西行的游人穿过城门后,要向旁边的墙上扔一块石头。如果石头弹回来,这意味着他们能重返家乡;如果石头落在地上,就再也见不到家人了。城门旁边的那段城墙早已坑坑洼洼,旁边建有一块牌子提醒人们不要向城墙扔石头。可我们还是偷偷地扔了块小石头,然后穿过城门,沿着一条崎岖的道路去看一看长城尽头。这段长城从城楼开始,消失在马鬃山上。我们一路走着,来到一条小溪边,一位颇有商业头脑的“企业家”在此布置了帆布躺椅,为游人提供有偿服务。我们在河边的柳荫下,啜着甜茶,打起了哈欠。我们已经到了长城的尽头,无所事事,只能打哈欠了。

2100年前,当古代中国人修建的万里长城延伸到河西走廊时, 长城经过嘉峪关一路通到敦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嘉峪关到敦煌这一段被废弃了。14世纪时朝重修长城,只截止到嘉峪关。从那时起,嘉峪关就被认为是起始于4000公里外太平洋岸边的长城的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