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内讧(第2/3页)

这一点,如果汉献帝知道的话,就会非常羡慕了。他没兵没权没能力,就只能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一个摆设。换成崇祯皇帝去当的话,曹操就只会是治世之能臣了。

崇祯皇帝在锦州留了两天,期间甚至接见了锦州百姓的代表,慰问了他们处于对虏前线,时刻受建虏骚扰的日子。同时如同他对西北百姓做出的承诺一样,也对锦州这边的百姓做出了承诺。以后他会保证,他们再也不受兵灾之祸。用不了多久,只要筹集够了粮草物资,他崇祯皇帝就会再次亲征辽东,彻底平定建虏之乱。

另外,他当着这些百姓的面,对洪承畴交代了他这次过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废除关宁军中的军户制度,所有男子,在十八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都要当兵,也就是全民兵役制。

这一点,崇祯皇帝介绍了西北那边的先行情况,告诉他们,自从实施了这个之后,西北那边就再没有受到蒙古鞑子的骚扰了。如今关宁军这边,也要如此来做,至少在彻底消灭建虏之前,也是要实施这个制度,才能把关宁的战力发挥到最高。

对此,洪承畴作为文人来说,有点抵触,因为皇帝连读书人也算在内了,虽然关宁一线就没多少读书人,可这种趋势很不好,回头是不是其他地方也要实施,他觉得有很大的可能性。

不过洪承畴作为蓟辽总督来说,却又是欢迎这个举措的。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他的手下,全民皆兵,那么关宁的战力就会大大加强,以后对虏战事什么的,他也就不会再成为看客了。

另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崇祯皇帝连战连捷,此时的威望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洪承畴内心稍微犹豫了一会之后,就压根没有反对。

于是,全民兵役制也在关宁一线开始实施。

忙完了这些,崇祯皇帝准备班师回京之前,原本被掠来辽东的百姓,他们的意愿也统计出来,递到了御前。

两万多百姓中,选择留在辽东的,竟然达到了一万余人。原因在这份统计中也有注明,他们大多数人都是被建虏掠来之时,整个家乡,甚至连同周边的庄堡都没了。而他们的七姑八大姨什么的,往往都是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因此,可以说,他们在关内就没什么亲人了。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关内也没什么粮田,都是佃户来的。对于土地的渴望,只要是大明百姓,那自然是不用说的。因此,留在关外,能得双倍的粮田和钱财的奖励,对他们来说,是有足够的诱惑。

对此,统计的官吏有问过,说辽东贫瘠,就算是双倍的粮田,也抵不过关内吧,为何想不开,还是要留在关外?

对此,那些百姓却并不认同,经历过辽河平原的开荒种田之后,他们已经认识到,之所以说辽东贫瘠,那只是建虏不会伺候而已。他们相信,只要他们辛勤劳作,辽东这边的粮食收获,绝对不会少。

这一点,崇祯皇帝算是最清楚了。在后世,东北就是大粮仓。几个平原上所产出的粮食,乃是全国最多的。在这个时代,虽然因为气候、种子、农耕技术等等原因,达不到后世产量那么多。可不管怎么样,在这个时代横向比较,只要用心下去,相信收获也是不会少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辽东其实是块宝地,有耕田,有矿山,有油田,就只缺认识这些的人,缺辛勤的百姓来当他们的主人了。

想明白了这点,崇祯皇帝便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而后,就带着依旧要回关内的其他百姓,一起班师回京。

在启程的时候,他就把统计出来的这些百姓情况,先一步快马送入关内,让地方官去寻找他们的亲人,告诉他们这个喜讯,让他们到京师迎接解救回来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