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 《比利·林恩》的失败(第2/3页)

张然知道李安是想听自己的看法,就道:“行,到时候再聊。”

李安不再多说,迈步走上了舞台,开始为观众介绍这部电影。他在发言中解释说,他做过很多次电影首映,但这一次他不仅是发布一个新的电影,还是发布一个新的媒介。参加首映的观众是世界上第一批两只眼睛看到120秒每帧的影像的人,4k拍摄比常规2k电影清晰八倍,28英尺朗伯比常规3D电影亮度提升八到九倍。在发言的最后,李安呼吁:“这是一部实验片,希望给《比利·林恩》一次机会,用开放的心态来欣赏这部电影。”

张然听李安这么说心里一声叹息,知道这部电影应该砸了,至少电影是有问题的,否则李安绝对不会这么说。不过最近十多年李安的电影始终是好一部砸一部,《少年派》好评如潮,按规律来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应该砸的。

李安讲完后,电影正式放映。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根据本·芳汀同名小说改编,通过19岁美国士兵比利·林恩的视角展现一段奇妙的“英雄之旅”。比利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勇敢救援战友被誉为美国英雄,并与战友一起被召回国内进行巡回宣传,在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的过程中,比利经历了人生中“最荣耀又最糟糕的一天”。

当电影的第一个高清镜头,主角比利从床上起身接电话的镜头出现的时候,观众席里发出了一阵此起彼伏的惊呼声。张然和张婧初也忍不住发出了惊叹声。画面太清晰了!不仅仅是演员的身体就在你面前,而且所有的细节都纤毫毕现。

不过看了几分钟张然就有些受不了,3D电影讲究沉浸感,让观众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但采用120帧画面太清晰,太震撼了,反而让人无法入戏。而且这种过度的清晰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感觉不对头。这有点像图像范畴中的“恐怖谷”理论,就是一旦画面的真实度超过某个上限,观众就会觉得不对劲,或者不舒服。

更让张然觉得失望的是李安对故事和人物的处理,几乎没有太多的亮点。李安是通俗剧导演,很擅长讲故事,他的电影在人物表演和故事情节上的水准一向很高。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故事本身就没有太大的惊喜,而李安为了展现120帧的画面,大量使用透明的边缘和紧密的特写镜头,因此,整部电影显得匠气十足。

两个小时过后,电影结束。张然扭头看向张婧初时,张婧初冲他笑了笑,随即轻轻摇了摇头。张然点了点头,表示自己也是同样的看法,随即转头看向大银幕,鼓起掌来。

对张然的掌声进行响应的观众不多,现场气氛有点冷,大多数观众和记者匆匆离场。张然没参加过纽约电影节,但他记得当初《少年派》在纽约首映时,媒体报道说电影放映结束后是全场起立欢呼鼓掌,这么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前景不妙。

纽约电影节跟三大电影节不同,并不是首映结束后马上就会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映结束后,李安和张然他们两口子找了间咖啡馆,一边和咖啡一边聊电影的问题。

从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李安已经知道电影的口碑不会太好,他现在想听听张然他们这些专业人士的看法,便道:“张然,你怎么看?”

“这部电影拓宽了电影的边界,是有突破的!”张然肯定了电影成功的地方,随即话锋一转,“不过画面太过清晰了,让人比较出戏,而且故事比较薄弱,有点技术压过电影本身了,可能媒体和观众的反应不会太好。”

张婧初见张然说得这么直接,便道:“我觉得挺好的,批着伊拉克战争的故事外衣,讲了一个少年的成长。电影很细腻,电影里的很多小事和回忆,让人感觉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