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0章 新尝试(第2/3页)

张然听到福茂这么说,就没有再多说,拿起步话机喊道:“各组就位,一分钟准备!”

福茂和高君在剧组呆了一天,很认真的观看剧组的拍摄。

下午五点剧组收工,张然带着剧组的主创跟福茂和高君道临安有名的楼外楼吃了个饭,然后将他们带到了天工重彩临安分部,因为福茂希望看《年月日》已经拍完的部分。

在吃饭的时候,张然向福茂简单介绍了《年月日》的拍摄情况,并讲了一些拍摄中的趣事。福茂听完后,对《年月日》的兴趣更浓了,想看看电影呈现出来都效果是什么样的。

来到天工重彩,张然直接将福茂他们带进放映室,然后让工作人员播放电影已经拍完的部分。从看电影开始,福茂就一言不发,目光始终在电影画面上。

电影到现在为止,拍了将近一半。电影最终成片预计是120分钟左右,一半应该是60分钟左右。不过现在他们看的是粗剪版,比最终版本要长不少,有将近90分钟。

电影放完,放映室里的灯光亮起,所有人都望向福茂,想听听他的看法。张然直接道:“蒂耶里!你觉得怎么样?给提提意见!”

福茂没有说话,皱着眉头,不断回想着电影的镜头。电影说的是中文,而且是方言,而且没有字幕,福茂根本不知道人物说了些什么,而且大部分场景都是绿幕,还没有加特效,很多细节的东西根本看不出来。但光是看镜头,福茂还是明显的感觉到了《年月日》的独特,这部电影跟张然以前的电影相比,风格变化特别大!

张然早期作品跟李安一样,都是典型的好莱坞情节剧模式,并带有强烈的黑泽明的影子。但从《一个人张灯结彩》开始,张然就摆脱了好莱坞和黑泽明的影响。《未来启示录》上映的时候,评论界认为张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出路,正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在《年月日》中,福茂几乎感受不到西方文化对张然的影响了,整部电影完全是中国化的。

《年月日》跟张然以前的电影有个巨大的不同,就是整部电影以长镜头为主,而且远景镜头和全景镜头特别多,节奏比较舒缓,这跟他以前的电影差别特别大。《未来启示录》有长镜头,但整体上还是以短镜头为主,而且电影节奏非常快。

福茂想起了黑泽明的《乱》,黑泽明早期作品也是以短镜头为主,在拍《乱》的时候,就大量使用了长镜头,也是以远景和全景为主,全片一百多分钟只有一个特写镜头。他觉得张然是不是在向黑泽明致敬,问道:“《年月日》跟《乱》有些像,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而且景别以远景和全景为主,是向黑泽明致敬吗?”

张然一怔,心想虽然都是长镜头,景别也以全景和远景和为主,但实际上差别很大,根本不一样好吧,摇头道:“跟黑泽明的《乱》没有关系,我们这部电影之所以大量使用全景和远景,是因为构图的缘故,我们这部电影的构图基本上都是中式构图。中国画构图讲究远,有个特别最重要的理论是三远,就是平远、高远、深远。我们这部电影的构图就是以深远为主,远就是远景,既然是远景,电影自然就大量了选用远景和全景镜头。”

福茂微微点头,他对中国画了解不多,但对中国风的电影还是比较了解的,就道:“我很喜欢侯孝贤、李安,还有胡金铨的电影,他们的电影也采用了大量的中国画元素,但基本都是固定机位的镜头,而你的镜头全是运动镜头,这是出于什么考虑的呢?”

其实上世纪30年代从郑君里、费穆开始,很多中国导演都在努力尝试用各种方式将电影与中国画进行对接,但这种对接始终不是很成功。因为中国画和电影的差别特别大,电影特别讲究光影,讲究透视;而中国画恰好就不讲究这些。中国画的理念和电影理念很难兼容在一起,尽管几代中国电影人都进行过尝试,但最终效果都不理想,中国画和电影始终难以完美融合,只能提取一些中国画的元素放在电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