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灾难片的突破(第2/3页)

电话的那头,男子明显松了口气:“愿上帝与你同在,加维约先生,你是个好人!钱很快打到你的帐号!”说完,男子挂掉了电话。

加维约长长舒了口气,随即露出了笑容,500万啊,有了这笔钱自己退休后就可以安享晚年生活了。

与此同时,卫生间里的张然轻轻呼了口气,用电影《唐山大地震》唤起观众和国家对地震的记忆,用加维约的文章预警,再用微博的几千万用户进行传播,现在最重要的几项准备都已经完成了!

张然坐在马桶上将所有环节细细想了一遍,整个计划没有纰漏,自己也没有露马脚的地方,就算追查也查不到自己的头上来。他将手机卡抽出来,扔进马桶,按下按钮,将其冲进了下水道。

从卫生间出来,张然回到放映厅,他看了看四周,观众都沉浸在电影的剧情中,一个个泪眼朦胧,没人注意自己。他笑了笑,也认真看起电影来。

观影过程已经无需赘述,中国人重视亲情和家庭,美国人同样重视,最终电影在观众朦胧的泪眼和掌声中谢幕。

伴随着首映仪式的结束,《唐山大地震》的媒体评论也火热出炉。

《综艺》详细介绍了唐山大地震的背景,并称赞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张然展现出来极强的悲悯意识,具备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更高的道德标准。

《华尔街日报》以整版的篇幅对电影进行了深入报道,报道中说:“作为全球第一部4K电影,作为第一部呈现在IMAX屏幕上的非好莱坞电影,影片中大部分都在唐山拍摄完成,一些群众演员曾经历过1976年的大地震。通过电影,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浴火重生!”

与国内媒体和影评人喜欢空发议论不同,在美国有很多重视电影语言和技术的影评人,而这部分影评人更是对《唐山大地震》给予了盛赞。

《好莱坞报道者》的知名影评人托德·麦卡锡给出了九十五分的评价:“以往的灾难片,其色彩构成基本上与现实接近,每一种颜色都在画面中存在。《唐山大地震》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电影中色彩大多是表现心理层面,电影的色调会随着故事发展不断变化,进而将人物的心理状态凸显出来。其中张婧初扮演的于红最为明显,于红最初出现的色调是暖色,接到母亲生病的消息,色调开始变冷。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她回家的过程色调越来越冷,当她回到唐山知道亲人罹难之时,整个色调更是冷到了极致,给人一种寒冬的感觉。在发现儿子还活着后,整个色调迅速转暖,直到最后与现实的色调一致。这种色调的变化,显现出了银幕影像塑造出的幻觉魅力,并直接为影片的主题服务。”

《电影评论》给出了满分的恐怖高分:“《唐山大地震》将众多战争片的表现手法引入《唐山大地震》,完成了对灾难片的一次突破,灾难片表现灾难的场景无疑是最大的看点,张然采用了以为战争片才采用的手持摄影技法,大量的手持摄影为观者带来了极强的代入感,观众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大地震、以及持续不断的余震所引发的摄影机晃动,让观众仿佛置身地震区。

除此之外,电影采用了90度快门角度进行拍摄,将人物动作和地震的细节非常清晰的捕捉下来,给人一种生涩,坚硬的感觉,将地震效果营造了极致,给人以极强的临场感。这些,无疑都是以往灾难片极为罕见的。”

普通电影中运动镜头会有拖尾现象,高速运动的物体往往很迷糊,比如地震时坠落的石块,爆发时蹦起的泥土都是如此。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快门速度,比如《霍比特人》采用的每秒48帧的技术拍摄;另一种则是调整快门角度,这种拍法是摄影师卡明斯基拍《拯救大兵瑞恩》时创造的,电影里的爆炸,土蹦起来的颗粒感特别明显,在那之后战争片的爆炸戏都喜欢采用这种拍法,包括冯小钢的《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