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工业化和类型化(第2/3页)

好莱坞电影是以精细分工的生产流程作为基础的,其实不只好莱坞大片这样,几十万,一两百万的小成本电影同样遵循严格的生产流程。我曾经到一个小成本剧组实习,那部电影预算就批了三次升降机,就是说只能使用三次。因为开升降机需要请专门的工人,需要花钱。所以只能开三次,多一次也不行。有一次,我跟摄影师去找制片经理,想租两块柔光镜片,就是最普通的那种,得到的回答依然是没有预算。我们软磨硬泡,最终还是没成功。

而在国内做电影,导演或者制片人求爷爷告奶奶,搞来一点钱,准备拍电影。但这笔钱的使用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监管,总有一部分钱被用于其他方面,甚至被人黑掉了。对这种事导演头疼,投资人也头疼。可谁也没办法,剧组缺乏没有专业分工,没有专业人才来管。”

这一段话说的都是事实,连张艺谋都在暗暗点头。国内剧的组制片主任克扣盒饭,外联制片会从场地上捞钱都是常态,如果有专业人士监管,能够节省不少钱。

张然继续道:“对商业电影的细分就会产生类型片,这样的细分是方便观众能针对某种明确观影需求找到准确的产品,并对电影的内容有个预期。简单说,他要是想被吓一跳,那肯定看恐怖片;要是想大笑一场,那定选喜剧片;而为导演你就必须满足观众的需求,冲着恐怖片来的观众,那就要让他觉得恐怖;冲着喜剧片来的观众,那你就要让他觉得搞笑。

你不能抛弃类型反其道而行,例如宣传自己是喜剧片,结果里面的人死光光,结局特别惨;比如你宣传自己是恐怖片,却一点也不吓人。要是这样,观众看完肯定非常失望。最近我们国内出产了许多大片,但观众评价都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观众是冲着武侠来的,那他就是想看大侠行侠仗义,闯荡江湖,但走进电影院却没有这些,看到的是英雄各种受虐,然后惨淡收场,那他能接受吗?他不骂你才怪了!”

台下的张艺谋听到这话,脸色不由微微一变,他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就特别压抑,结局也特别惨,按张然的逻辑,这次只怕自己会被骂得很惨。

张然没有注意到张艺谋的反应,继续道:“七月份的时候我们在官网布置了一个作业,把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你们那个地方每年最卖座的前10部电影全看一遍。到了八月份我们又布置了一个作业,从这一百部电影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三部电影,把电影完整的拉一遍。我不知道咱们北电的同学有没有跟着做的,有的话请举手?”

在放映厅的一角,有个男生把手举了起来。

张然的视线转移到墙角,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哪个系的?”

男生站起来道:“我叫陆阳,是导演系的研究生!”

张然笑着点头道:“你是在场所有学生中少数有类型片意识的,中国电影市场比较迷信名气,不太容易看到新导演出现,宁皓为什么能出来?就在于他有类型片意识,他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所以他出来了。你既然有这方面的意识,那就加油吧!”

陆阳赶紧道:“谢谢张老师!”

张然冲陆阳笑了笑,继续道:“回到刚才的话题,为什么要看那一百部电影?就是让大家知道受欢迎的电影是怎么回事,你连观众喜欢看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写出受欢迎的剧本?之所以让大家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三部,在于这三部电影应该是你最喜欢的类型,是平常看得比较多的类型,那么这种类型应该是你最熟悉、最擅长的,也是可以作为发展方向的。至于拉片,就是让大家对电影的结构有个认识,以后才好写剧本。

好莱坞对剧本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故事到了第5分钟,就会有人提出问题或者作出陈述,而这个问题或陈述就是影片的主题;而到了第12分钟又必须如何……电影被切割成很多块,每过几分钟都有明确要求,有非常清楚的流程,就像生产车间,看上去似乎很教条,但是很科学,这是好莱坞几十年积累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