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唐山来人(第2/3页)

赵国强并不觉得吃惊,张然做这部电影肯定会做成真正的大片,张然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能力,投资四个亿并不奇怪。

“电影的剧本还不成熟,现在只有一个大纲。电影讲的是真实历史,肯定不能信马由缰的乱写,应该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来,我希望里面的人物有原型,人物的经历真实可信,这样拍出来电影才有说服力。接下来我们会到唐山走访,收集资料!”张然打开包,将电影的大纲取出来,分发给唐山和中影的人,“这是我们目前的构想,你们可以看看!”

按照张然的设计,在大地震之前女主角的母亲生了重病,她就带着女儿回到了老家看母亲,在唐山附近的某个县。而她的丈夫要照顾生病的儿子,就留在了家里。大地震来了,女主角为了保护女儿受了伤,但挂念丈夫和儿子的她不顾家人劝阻,顶着余震,带着女儿踏上了回家之路。当女主角经历重重艰难回到唐山,发现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自己的家人被埋在了废墟中。女主角在废墟上疯狂的扒着,她相信丈夫和儿子还活着……

张然的故事跟冯小钢的完全不同,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不过也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以一个家庭的聚合来反应这场灾难,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讲诉亲情和人性。这是为了让这部电影贴近普通百姓,贴近生活,从而让电影更接地气。

韩三平知道这是标准的好莱坞手法,好莱坞拍大事件从来都是从这个事件本身上入手,而是从一个小人物的身上挖掘这个事件的一些个反映人性的东西。

国产影视剧拍这种戏往往喜欢塑造高大全的人物,比如市长从废墟中爬出来,把党旗挂起,坚定地说,同志们,我们要积极组织自救,党员要战斗在第一线。这是几十年来的老套路,现在的观众早就烦这一套了,都不爱看这个。

韩三平对张然是绝对支持,他的想法就是自己参股就行,其他都交给张然,最后等着分钱就是了。

不过唐山方面是有自己想法的,他们参与这个项目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宣传,在看完大纲后,不是特别满意,他们想要的东西很多在剧本中都没有反应出来。

赵国强看着张然微笑道:“张然,我们找你合作是希望借助这部电影宣传唐山大地震后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唐山人文精神,你这个剧本对大地震后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没有体现。能不能拍成《飞行家》那样具有史诗气质的电影,从76年一直拍到06年,拍出唐山30年的变化来?”

张然拍这部戏也不是为了赚钱,有很多东西必须在电影中出现,否则这部戏就没有意义:“赵书记,如果按你的方法来拍,观众有一千万,但是按照我的方法来拍,全球范围内观众可能会上亿!”

赵国强不解地道,“差别会有这么大吗?”

这个跨越三十年的拍法基本上就是冯小钢电影的翻版,而冯小钢的大地震在海外的表现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北美只有几万美元的收入。

张然十分肯定地点头:“会这么大,因为按你的想法来拍这故事就会变得头重脚轻,变成家庭伦理剧。对观众冲击最大的是大地震,前面三十分钟就演完了,后面只能讲这个家庭在之后三十年的变迁,整个故事缺乏着力点,没有爆发力。我可以把故事分成两条线来写,母亲和女儿分离三十年,最后相认,但还是缺乏足够的力度!这样拍在国内可以,我们都知道大地震,但拿到海外去就不行!”

能有一亿,傻子才会选择一千万,赵国强沉吟了一下,点头道:“你是专家,我们听你的!”

张然笑了起来,这位书记不是那种死板的人,如果他咬定一定要拍30年的变化,那这事就没法谈了。不过这在张然的意料中,能够主动找冯小钢,请他拍一部关于大地震的电影,肯定不是目光短浅之辈。张然觉得这事可以摊开说了:“我知道你们参与这部电影是想提升唐山的知名度、美誉度,提高唐山文化的影响力,这个想法非常好。通过影视剧做一张超级名片,进而推动旅游业发展并不是新鲜事,一部《少林寺》拯救了少林,一部《大红灯笼高挂》让乔家大院名扬海内外。我们这部戏名字就叫唐山大地震,是一次冠名推广,会塑造整个城市的精神和形象,会大大提高城市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