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家沟(第2/3页)

船开出了一段,李君阁回头,还看见丫头在岸上跟他挥舞拳头。

沿着五溪河逆水而上,又行驶了半个小时,前方左手边又出现了一个小码头,也是青石阶大榕树,不过没有了小广场,石阶直接铺上山坡。

榕树倒是更大,一根粗粗的树干直接遮挡了小河上方三分之一的天空。

这根树干明显比其它的树干光滑,那是夏天小娃子们玩水的天然跳板,被爬上爬下得多了,一面变得十分光滑。

码头上还牵着一根钢索,钢索凌空横跨五溪河,划出一道软软的弧线,中点处离水面只有半米,两端固定在河两岸的大石头上。

码头上还停靠着一只木船,乌蓬和船身两侧都长满了青苔。船两头分别系着一根二指粗的麻绳,船上还有一个粗木头棒子,上面开着一道木槽。

用麻绳把船从对岸拉过来,上船后捡起棒子,将钢索卡进木槽往后一拨然后松开,船只就会往对岸前进。

这既是村民们横渡五溪河的工具,又是乡里娃子夏天里最喜欢的玩具。

一到夏天木船基本都被娃子们占领了,经常见到一船光屁股娃子在河中间玩耍。

急等过河的大叔大爷一声暴喝,然后一船娃子像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往水里跳,才能把船空出来。

铁皮船关闭了发动机,开始就着惯性向小码头滑行,然后轻轻地靠上了榕树边的小码头,停在木船的旁边。

李君阁跳下船,熟练的将船固定在码头边的木桩上。

石保全将他的行李背包抛给他接住,自己从船尾拖出一个大竹背篓,将乡民们托他采买的东西装上,给村里开小超市的李二毛打了个电话,让他自己叫人来搬其他东西。

然后两人踏上青石板梯子往村里走。

往上走一小段,过了夏季的最高水位线后,石板路每走过几级台阶就是一段平路,平路的两侧就是稻田。

稻田里的水稻绿油油的一片,两人经过时,田边草丛中的青蛙就扑通扑通的往田里跳。

青石路两侧都有一条小水沟,山上的流水从小水沟里细细的流下来,为梯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走了七八分钟的样子,迎面走来三个人,两男一女,男的扛着扁担,扁担头上挂着一把麻绳,女的背着一个大背篓。

正是李二毛跟他爹李思信,还有李二毛的媳妇张光苹。

几人连忙着相互打招呼,李二毛说道:“哎哟二皮回来了!咋都没听婶子说喃?这回回来多耍几天嘛!晚上来我家喝酒!”

李君阁李二毛两人年纪差不多,也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二毛读书不行,初中读完就没有继续。

不过这娃脑子灵活,在村里开了一个小超市,主要卖点香烟水瓶洗衣粉之类的小东西。

然后在自家院坝里撑起一个凉棚,摆了几张桌子,算是小茶馆,村民们有个聚会聊天的地方,日子还过得去。

李君阁连忙开始让烟,抽出几根塔山,先敬了石保全一根,然后又敬了李思信一根,喊了一声李三叔,顺便也甩了一根给李二毛。

李家沟人基本都是同宗,往上数几十代都是一个祖先——淳佑年间进士慎清公。因此一般都按照族谱里的排辈称呼。

为了区别亲疏,自家的长辈都不带姓,别家的就带上姓氏,也是约定俗成的乡俗之一。

李思信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好人,也不知是不是基因突变的关系,生出了李二毛。

只见他一边将扁担从右肩调到左肩,腾出右手接过李君阁递来的塔山,一边数落李二毛:“你娃头一天到黑就知道耍,那有头一天回来就不落屋的道理!人家君阁是知书的人,头几天都要拜会长辈的。你这几天不准去找他。”

李二毛还是不敢跟自家老汉儿犟嘴的,只得悻悻地咕哝道:“现在都是新时代了,谁还讲究那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