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反应各一】(第2/3页)

夏宗伟建议道:“姐夫,不如你也去读MBA,躲在学校里避风头,公司的事情可以交给我处理。”

牟其中笑道:“学校里的那些教授,根本没资格教我,我去教他们还差不多。”

“唉!”夏宗伟只能深深叹息。

年轻时候的夏宗伟很清秀漂亮,她此时才26岁。未来,她将跟着牟其中一起坐牢,出狱后也一直帮牟其中打官司,苦苦守候姐夫十六年,反倒是她的姐姐跟牟其中大难临头各自飞了。

……

海尔。

张总只大略扫了一遍《工商时报》,然后该干嘛干嘛。他不太懂什么叫MBA,但他有资格去MBA班当老师,他借鉴日企而打造的OEC管理模式,足以作为中国MBA的经典教案。

今年全国所有的大型企业,都在趁着良机大肆兼并,海尔同样如此,几年时间就兼并了18个濒临倒闭的国企。

但海尔并非鲸吞,而是细嚼慢咽。

先兼并一两家企业,派三个人过去分管运营、质量和财务,把海尔的OEC模式移植过去。初步消化后,再兼并一两家企业,如此循环,迅速壮大。

宋维扬也想这么搞,但时机还未成熟。

等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那才是真正大展拳脚的时候。跟索罗斯一起玩期货股票,赚的只是快钱而已,真正的企业家如果能预知金融风暴,目光肯定会盯在那一堆将死的企业尸体上。

……

北海尔,南容声。

容声,也就是未来的科龙、海信,如今正在筹备上市,即将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在港城上市的乡镇企业。

《人民x报》、《经济日报》和《工商时报》是潘总每天必看的报纸,即便忙着上市也不会落下,因为这三份报纸会透露出很多政策信息。

对于那篇报道宋维扬的文章,潘总只扫了一眼,并未放在心上。

容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摆脱地方政府的控制。跟竞争对手海尔比起来,容声的生产管理更加粗放,专门盯准了乡镇和小城市客户,同时准备投资10亿元在日苯打造研究中心,打破外国技术对中国冰箱行业的垄断。

海尔做的是管理和售后,容声做的是精准市场,并寻求技术上的突破。

至于MBA什么的,容声暂时用不上。

……

万向集团。

鲁总看完《工商时报》,又找人详细咨询,立即拍板说:“今年要引进3到5个MBA人才,使用人才方面,万向只能走在前面,不能落在后头!”

鲁总是农民出身,少年时代最大的梦想是当工人。早在1969年,他就带领6个农民,集资4000元办起了公社农机厂,现在已经发展成大名鼎鼎的万向集团。

80年代的时候,万向集团的大部分管理层都是农民。他一边把农民改造成现代企业员工,一边引进人才,现在每年至少要招几十个大学生。这种情况到2001年发展到顶峰,那一年,万向集团引进了3名院士、15名国外专家、7名博士及博士后,27名硕士,近300名大学生。

鲁总不管什么是MBA,他看重的是人才。既然《工商时报》说MBA牛逼,那就大力引进MBA人才,反正招贤纳士不会错。

这才是真正睿智的农民企业家。

……

不同的企业和老板,有不同的反应。

而大部分国企老总的反应是:无动于衷——MBA关我屁事啊!

许多国企的中层干部,则看出了另一层意思:中央这是要在国企发展人才战略,还说要在明年搞什么国企管理人员的MBA项目,或许我可以去读MBA,镀一层金回来,升官发财有望。

这些中层干部都记住了宋维扬的名字,不管是镀金还是学本事,都该去复旦听宋老板讲课。报纸上都说了,宋老板是中国MBA教育第一人,名气最大,本事最强!

本事最强的宋老板,正在头疼怎么找借口开溜。

喜丰足球队刚刚结束省级选拔赛,拿到了本赛区的复赛门票。职业球员已经占到球队一半以上,个人实力很强,但队内矛盾多多,默契程度也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