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专业精神(第2/3页)

彼得·博格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可能出差错的地方,不止是今天的拍摄,包括这部影片之前所有的拍摄,他都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付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

对于他这样的导演来说,执导这样大制作的机会太难得了。

最初担任迈克尔·曼助手的时候,他还没有觉得怎么样,不管是演员还是电影公司,看在迈克尔·曼的面子上,对他都是客客气气,但从离开迈克尔·曼独立成为一名导演开始,真正体会到了一个新人导演的不容易。

这个项目之前,他只能在独立电影圈执导一些小制作,投资最高的也不过几百万美元,不是他不想执导一线大制作,而是没人愿意给一个新人导演这样的机会。

好不容易拍摄过几部小制作,混出一点名气,借助迈克尔·曼的推荐,他遇到了阿齐瓦·高斯曼这个贵人,尽管一度有些迟疑,却知道不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可能真的有导演愿意在独立电影圈中待一辈子为艺术献身,但绝大部分导演都跟他一样,有执导一线主流商业大制作的机会,谁愿意继续停留在那个小圈子里面?

检查过特技组,彼得·博格对负责人说道,“特鲁斯,你再检查一遍,不要有任何意外,我们争取一次就过。”

“好的。”特技组负责人说道。

等到这位特技组负责人又检查一遍,确定不会有问题,彼得·博格才回到自己的导演监视器后面,他的眼睛转向演员那边,目光落在了马修·霍纳身上。

“我真的很走运啊。”他低声自言自语,“独立成为导演有迈克尔·曼帮忙,转进商业电影圈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马修·霍纳主演……”

他在独立电影圈打拼过,那个圈子是很多新人导演起始阶段的必经之路,相比于他自己,大部分新人导演的资源和机会实在是差太多了,甚至是天差地别。

接手这个项目之前,他曾经从一个做电影市场调查的朋友那里,看到过一份关于新人导演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在受访的六十位已经有过一部长片作品的新人导演中,有百分之三十八的受访导演的处女作是自己出的钱,其中在一年之内筹集到资金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二十一,大部分作品要经历一至两年甚至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开拍。在那些有过项目失败经历的受访者中,有百分之五十八来自投资问题,居所有选项首位。

没人会轻易信任一个新人导演,就像没人轻易相信新人编剧一样。

彼得·博格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像他这样的幸运儿实在是太少了。

实际上,由于幸存者偏差,那六十个已经有一部长片作品的受访者已经属于“最终拿到投资的幸运儿”,在他们之外,由于筹不到钱而被迫终止的电影导演梦,连最专业的电影调查机构也不知道有多少个。

只有把处女作拍出来,才能正式跨入“电影导演”的行列,但这是一道坎,迈克尔·曼曾经跟他这样说过:这是一个悖论,你想要别人投钱给你拍电影,首先你得有一部电影证明你自己的能力。所以你第一部电影要怎么找到投资,就变得特别难。

新导演找投资有多难?彼得·博格亲自体会过,专业公司不敢投,私人投资找不到,预售版权没人买,众筹难度大过天……

像克里斯托·诺兰刚出道时,为了筹措新片的拍摄资金,不惜放下身段在电影院里面求观众众筹。

尽管路比别的新人导演走得顺的顺,彼得·博格却也充分体会过其中的艰难困苦。

当年刚离开迈克尔·曼时,他去找投资,去了一个拍艺术片的公司,那个负责人打着哈欠听完了他费劲口舌的讲述,然后说,你看我们做的都是奥斯卡量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