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嫁衣神功初现形(第2/3页)

但是伊莎随手就设计了一套极为复杂的优惠打折,也就是连来多少天打折,一次交多少有优惠,介绍朋友来返券,诸如此类其实都是她在网店销售中用得滚瓜烂熟的套路,把价格实际上控制在六十到八十左右,很多家庭就能接受了,毕竟初期很多孩子都是一周一次或者一个月不超过十次,运动量上来说也够,一个月千把块钱的少儿教育支出对很多城市家庭算是很低的配备了。

重点就在查尔斯提出来的第二次评估,一个少年球员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在训练营踢了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后,就可以申请第二次专业评估,他能娴熟的拿出来一套评估办法,这是在巴西已经比较公开,再结合这一年来他们在中国带队做了些调整,能比较客观的判断一个孩子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前途,得出的评分就可以决定是否得到奖学金,也就是不同比例的减免培训费,甚至反过来提供食宿费、营养费,这个评估就等于是专业和业余的分水岭。

过了这条线的少年球员,那就是朝着梯队建设培训,家庭掏钱越多,对孩子未来的所有权就越高,反之就得把所有权卖给培训机构,得签署不同价码的培训合同,也只有过了这条线的孩子,才有可能在宗明训练营拿到重点中小学的招生名额。

换而言之,想又踢球又进好学校保持文化学习的孩子,那就得签有利于训练营的培训合同,拿了培训营的好处,那就得给培训营付出点什么才能走,这是于嘉理最后的底线。

大家也认可了。

很多家长就是培训的时候说得义气满满,一旦别人给了更好的条件或者孩子要出头了,就立刻把培训教练抛在脑后追求最大利益去,现在还是得用法律来规范这个事情,樊尚泽身兼少年球员家长和商务律所两种身份,笑言自己一定会好好做这个培训合同,争取两边利益最大化,于嘉理表示她那边也会同步起草,最后两边律所来比稿!

樊尚泽有点无奈的答应了,谁叫这单子够大,桂西那位投资老板够强势呢。

想想一个训练营就有几百份协议合同,假若铺开到全国的训练营,光是每单合同收点手续费都能养活多少律所成员了,而且这还是很没有风险的非诉讼业务,做起来最容易发大财,樊尚泽带来的两个合伙人都表示一定全力以赴,争取拿到全国总代。

讨论到这里自然也延伸到训练营加盟,关于这个于嘉理、伊莎甚至坐在阿威旁边的李海峰都对加盟体系能说几句,珠宝、服装、餐饮这些行业本来就有很多加盟体系,也有很多成功失败的经验,他们都是行家,白浩南能拿出来的样板就只有平京老钟,把这个范本里面的成功得失跟宗连伟的一起分析了下,老宗也说了自己的一些经验,贵黔的竞争肯定没有平京大,他就是占了点穷乡僻壤的好处才能顺利运营,但现在为止他那边也一直是在亏损的,还好他亏得起,也不在乎亏。

马儿的足校当年也搞过分校,最红火的时候在蓉都全省都有十几家,他那些朋友兄弟的足校很多都跟他联办,里面失败的教训可以用箩筐来装。

所以最后又是相互协商的结果,先比较谨慎的开办十到二十家,尽量选绵林这样非省会的三线城市,一来省会城市竞争激烈,二来也尽量给那些三线城市的孩子提供机会,况且三四线城市在搞运动用地等方面成本起码比省会要便宜些,首选老宗这样在地方上有人脉的来加盟。

而且加盟形式也分投资几百万搞训练场的,和能够打通当地足球进校园,借助学校办培训中心的这两种模式,都试试看,到底哪种形式更好,为以后大规模的搞积累经验。

至于加盟体系当中争议最大的要不要收取加盟费,这个很多加盟体系最在乎的利润来源,最后的结论是象征性的收十万保证金,遵守合同一年后就返还了,毕竟宗明训练营的目的真不是为了从加盟体系赚钱,而是要扩大青训覆盖面,寻求更多有天赋孩子来源,所以各加盟训练营和总公司之间的协议也要明确孩子成才以后怎么分成,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各地挖掘普及基础训练,好苗子往总部送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