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这个夏天很热闹(第2/3页)

有的人开始思辨国内电影市场的这一波倒退,认为此前几年的发展,都是虚假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内对文艺作品免税基础上的热钱涌入导致的,甚至有人隐晦地表示,有不少人在借电影市场洗钱。而事实上国内的经济发展,还没到可以真正支撑一个每年高达80亿票房的市场的程度,老百姓的口袋里,还没有那么多钱来消费电影票。

并且据此,不少相关专家对未来几年国内的电影票房市场看衰,认为这一波的市场倒退并不会很快停止,将会持续至少五到八年,他们认为大概要到2005年前后,国内的票房市场,才有可能会再次回到每年80亿票房的量级。

也有的人,开始怒批近些年电影行业的粗制滥造现象,且认为电影市场的票房下滑,并不是观众看不起电影、买不起电影票了,而在于电影整体质量的下滑,但电影质量的下滑,罪责却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为是电影人的水准和实力下降了。

相反,这些年电影人一直在努力的探索,一直都在进步,只是随着票房市场的大涨,明星片酬增长极快,再加上民众的追星热潮推波助澜,使得制片商只看明星、不看剧本,极大地压制了电影主创人员在电影制作上的发言权。

拍摄过程中,甚至是在剧本阶段,某些明星大牌的话语权甚至会凌驾于导演和编剧之上,而影片拍摄完毕,投资商对剪辑的发言权,也要大于导演。

——总之,电影人对自己的电影做不了主,导致电影越来越难看,导致观众不买账了,但不怪电影人,怪明星,怪投资商!

某位导演在接受采访时,甚至愤怒地说:“现在的国内,都是一帮不懂电影的人在指导我们拍电影,我们就完全不会拍了!”

风风火火,骂战迭起。

电影市场的大衰退,已经注定会成为整个暑期,甚至是接下来半年的娱乐圈头号话题了。

由此,有家媒体直接打出字迹血红的头版头条评论——国民娱乐之怪现状。

而且这篇文章居然还是连载的,一天一大篇,一天批一个圈子!

电影圈的混乱无序、粗制滥造,一切向市场、向经济利益看齐,明星经济的泡沫化倾向严重,演员们只认片酬不看本子,热衷走穴捞钱不愿意琢磨演技,投资商的急功近利、外行指导内行,国内诸多著名导演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当年追求电影艺术的初衷,动辄拍大片,国内本就孱弱不已的独立电影,如今正在日趋消亡,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了,等等等等,这诸多的问题当然是首当其冲,但随后,第二个挨批的不是电视圈,居然是唱片市场。

这一次索尼唱片和李谦个人,首当其冲!

索尼唱片大把撒钱买断明星,搅乱市场秩序,被这家报纸的评论认为是唱片市场泡沫化的征兆,并一再警告唱片工业从业者,小心市场过热带来的崩盘危险!

然后,嗯,李谦被大批特批,甚至被批得比索尼唱片还狠!

当然,在一开头,对方还是说了几句好话的,比如李谦自出道以来的作品,几乎是年年推新作、年年有创新,对国内唱片市场的发展、对国内音乐的丰富和拓展,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但是……这些加一块儿,也就用了不过区区几百字而已,接下来的大批判,却长达一千多字——

绯闻!绯闻!绯闻!

一个幕后创作人,本来就该是甘于寂寞的,但李谦却寂寞不住,他的桃色新闻几乎是一桩连着一桩,廖辽和周嫫就不用说了,所谓的“小三口”,被一再拿出来炒作!炒作!炒作!而几乎每一个他旗下的女歌手,都跟他有绯闻,何润卿,王靖雪等人,都是被热炒过的,乃至于他仅仅只是参演了一个并不算太重要角色的电视剧,都能跟剧中的两三个女人传出绯闻——王靖雪不用说了,还有秦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