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4章 散发着金光的男人(第2/3页)

他现在属于浑身散发着金光的选手,社交方式也就可以轻松许多了。

事实上,科研者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轻松的社交了。同样是场面上的接触,有的人行差踏错一步,就会被人暗自记在心里,做科研的学者傻傻愣愣的弄错一点,往往很容易就被原谅。

以国内的气氛来说,这已经是极大的利好了。

胡秘书也不在乎杨锐的态度,先是感慨了两句,再笑道:“杨教授,乔公听说了诺贝尔奖的情况,非常高兴,所以特意吩咐我,来了解一下情况,您有没有时间,咱们说两句……”

杨锐只当是有些例行公事的询问,于是陪着胡秘书坐下,就说起了实验室想要升级,手下研究员需要编制云云。

这些事,原本是用不着胡秘书的,但后者既然来了,杨锐干脆就说了出来,反正,除了经费,他也没有其他更多的要求。而经费就不适合这样的环境来谈了,胡秘书也是做不到一言而决的。

胡秘书认真的听着,还在笔记本上,将几个重点给记了下来。

等杨锐说完,胡秘书收起了本子,又说了几句闲话,作势要走,突然想起来似了,拍拍脑门,道:“差点忘了,杨教授,我这里还有件事想麻烦你。”

杨锐不管他怎么表演,只是镇定的道:“你说。”

“接下来,杨教授是要去欧洲领奖吧。”

“瑞典颁奖的话,到了明年二月了。”

“四个月的时间也很快了。”胡秘书顿了一下,道:“杨教授,您看这样如何,我们想借此组建一个科技和工业的代表团,主要是生物和医药相关的产业,由您带队,我们把欧洲好好的走一遍。”

杨锐听的冷汗险些滴下来,他其实已经做好了准备,想着是不是得在国内做几场报告会了——凡是全国知名的人物,多多少少都是做过报告会的,这里的少,通常都是几十场,多就没个数字了,像是著名的厂长马胜利,他做了1000多场报告。与其说他是全国知名的企业家,不如说是全国知名的演说家,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他也确实是全国知名了。

更有名的张海迪,她做了多少场报告会呢?语文课本里有一个修改病句的题目,是这样的:我们讨论了并且听了张海迪的报告……

语文老师都听不下去了!

报告会,这种中国式的演讲,是八十年代的中国名人,必经的流程,你不经过报告会,日后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知名人物。

杨锐也不是很排斥它,无非就是多跑几个地方罢了,若是懒一点的话,稿子都可以交给别人来写。

但是,把欧洲走一遍是什么鬼?

杨锐的眼睛瞪的老大,问:“你们是怎么计划的?”

“还没有计划呢,这不是提出一个想法嘛。”胡秘书笑两声,道:“其实类似的想法早就有了,咱们国内的制药和生物企业还比较弱小,急需发展,如果能趁着这一次的机会,引进一些外国企业……”

说着说着,话题就转向了引进外资。

这是国内自上而下的气氛所致,杨锐也只是微微皱眉,问:“要多长时间?”

“我们准备一个多月,然后就出发。”胡秘书顿了一下,笑道:“这是好事情嘛,你的选择权也非常大的,不管是对企业的判断,引进的技术,都有相当的决定权……”

杨锐总算是有些理解了,如果是大规模的引进外资的话,涉及到的金额,确实值得胡秘书特意游说自己,别的不说,光是诺奖得主的名头,就能接触到更多企业吧。

“听你这么说,这个代表团不是现在才决定的吧。”杨锐问。

仓促组成的代表团,又如何能拥有这么大的决定权呢。

胡秘书迟疑一下,道:“老实说,项目提出有一段时间了,朱院士也做了一些前期工作,但是,接下来就有些搁置了……”